重症肌无力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以下三类:
1.眼肌型:
病变仅局限于眼外肌,可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极易疲劳,活动后症状加重,休息和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后症状减轻。
眼外肌无力通常累及提上睑肌、眼球运动肌,出现上睑下垂、复视等症状。
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咀嚼无力、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症状。
2.全身型:
病变可累及眼外肌、咀嚼肌、吞咽肌、呼吸肌等,除眼肌型症状外,还可出现全身肌肉无力。
患者常表现为四肢无力,活动后症状加重,严重时可出现呼吸肌无力,甚至呼吸衰竭。
全身型重症肌无力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级。
3.急性重症型:
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可在数天至数周内出现呼吸肌无力,甚至呼吸衰竭。
常伴有胆碱能危象,即出现胆碱能药物过量的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多汗、流涎、瞳孔缩小、心率减慢等。
该型病情凶险,死亡率高。
4.迟发重症型:
多在起病后2年左右逐渐发展为全身型重症肌无力。
常合并胸腺瘤,约占70%。
该型对胆碱酯酶抑制剂反应较差,易发生胆碱能危象。
5.肌萎缩型:
罕见,主要表现为肌肉萎缩,而无力症状相对较轻。
可伴有肌肉跳动、感觉异常等症状。
该型预后较差。
需要注意的是,重症肌无力的分型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诊断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如胆碱酯酶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胸腺切除等。此外,患者还需要注意休息、避免感染、保持良好的心态等。如果出现肌无力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