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出血热?

出血热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特征是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

一、症状

1.发热期: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黏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黏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瘀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

2.低血压休克期:多在发热4~6天出现,主要为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

3.少尿期:24小时尿量少于500ml,少尿期与低血压休克期常无明显界限。

4.多尿期: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但由于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以致尿量显著增多。第8~12天多见,持续7~14天,尿量可多达20000ml以上,氮质血症及尿毒症等症状逐渐消失。

5.恢复期: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减至3000ml以下时,即进入恢复期。尿量、症状逐渐恢复正常,复原需数月。

二、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吸入而感染。

2.消化道传播: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水,经口腔或胃肠黏膜而感染。

3.接触传播:被含出血热病毒的鼠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含病毒的鼠排泄物、分泌物而感染。

4.母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5.虫媒传播:有研究表明,革螨或恙螨可传播本病。

三、预防措施

1.防鼠、灭鼠是预防本病关键。

2.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我国针对流行性出血热使用的疫苗有两种,即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和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纯化疫苗。

四、治疗方法

1.发热期:控制感染,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和预防DIC。

2.低血压休克期:积极补充血容量,注意纠正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和DIC。

3.少尿期: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治疗。

4.多尿期:移行阶段和多尿早期,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防止继发感染。

5.恢复期:无需特殊处理,定期门诊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