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乙肝的传播属性界定
乙肝并非遗传性疾病,遗传是指亲代基因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子代导致子代携带相关遗传特征,而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发的传染性疾病,其传播依赖于病毒的接触传播途径。
二、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及母婴传播详情
(一)母婴传播机制与概率
母婴传播是乙肝重要传播方式,若母亲为乙肝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阳性),婴儿感染乙肝病毒概率可达90%以上;若母亲为乙肝小三阳(HBsAg、抗-HBe、抗-HBc阳性),婴儿感染概率约为40%-60%。这是因为母亲在分娩过程中或产后密切接触等环节,病毒可通过母婴间的体液接触传给婴儿。
(二)其他传播途径
1.血液传播: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未严格消毒且被乙肝病毒污染的注射器、侵入性医疗操作等,均可导致乙肝病毒通过血液侵入人体引发感染。
2.性传播:与乙肝病毒感染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时,病毒可通过体液(如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传播给对方。
三、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关键措施
(一)新生儿免疫接种
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最好在12小时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可有效阻断母婴传播。全程规范接种乙肝疫苗后,约95%的婴儿可产生保护性抗体,抵御乙肝病毒感染。
(二)孕妇孕期管理
乙肝病毒载量高的孕妇,妊娠中后期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抗病毒药物(如替诺福韦酯等,但需严格遵医嘱),以降低母婴传播风险,此过程需密切监测孕妇肝功能、乙肝病毒载量等指标,确保母婴安全。
四、乙肝与遗传的本质区别
乙肝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病毒未改变人体基因序列,而遗传疾病是由亲代基因缺陷等遗传物质异常传递导致子代发病,所以乙肝不具备遗传性,与遗传有本质区别。
五、特殊人群相关注意事项
(一)孕妇
乙肝病毒阳性的孕妇需定期监测肝功能、乙肝病毒载量等指标,依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采取合适的阻断措施,保障母婴健康,如按时进行产检,遵循医生针对母婴传播阻断的相关建议。
(二)婴儿
出生后需及时按规范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成长过程中定期监测乙肝五项等指标,若未产生保护性抗体,需按程序补种乙肝疫苗等,密切关注婴儿乙肝感染相关指标情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