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乙肝的传播属性
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发的传染性疾病,其传播途径主要为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并非遗传疾病。遗传是基于基因层面亲代向子代传递生物学特征的过程,而乙肝不存在基因缺陷导致子代发病的机制,所以乙肝不会遗传给下一代,但存在母婴传播风险。
二、母婴传播的相关情况及阻断措施
母婴传播机制:母亲患有乙肝时,在怀孕过程中,乙肝病毒可能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分娩时,胎儿接触母亲的血液、羊水等也易被感染;产后母乳喂养阶段,若母亲乳头破损出血,婴儿摄入含病毒的乳汁也可能被传染。
阻断措施:对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孕期需由专业医生评估病情,一般在妊娠中晚期(通常为怀孕24-28周),根据孕妇具体病毒载量等情况,必要时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婴儿出生后需立即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通过规范的联合阻断措施,能有效降低婴儿感染乙肝病毒的几率,据相关临床研究显示,规范的母婴阻断措施可使大部分婴儿避免感染乙肝病毒。
三、相关人群的注意事项
备孕及孕期女性:有乙肝感染的成年女性在备孕前应咨询医生,进行乙肝五项、乙肝病毒DNA定量、肝功能等检查,评估病情后制定合理的母婴阻断方案,孕期需遵医嘱定期监测相关指标,确保母婴健康。
儿童群体: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儿童需及时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疫苗接种程序通常为出生时、1月龄、6月龄各接种一剂次,通过接种乙肝疫苗可使儿童获得对乙肝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乙肝患者及高风险人群:乙肝患者及乙肝病毒感染高风险人群需定期监测乙肝五项、乙肝病毒DNA定量、肝功能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如病毒载量升高、肝功能异常等情况时,能及时采取相应的医学干预措施,同时在生活中要注意避免血液、体液等途径的传播,如不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导致出血的个人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