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目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对症治疗。以下是引起手足口病的具体原因:
1.肠道病毒感染: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这些病毒通过接触感染者的粪便、口鼻分泌物、飞沫等途径传播。
2.密切接触: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例如通过与感染者的密切接触,如拥抱、亲吻、分享玩具、餐具等,病毒可以通过接触传播到健康人的口腔、手部和脚部等部位。
3.环境卫生:不良的环境卫生条件也可能增加手足口病的传播风险。例如,在幼儿园、学校等人群密集的场所,如果卫生条件不佳,病毒容易在环境中存活和传播。
4.个人卫生:个人卫生习惯不良也可能增加手足口病的感染风险。例如,不勤洗手、不注意口腔卫生等,容易让病毒通过口腔进入体内。
5.免疫力低下: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免疫力相对较低,因此容易感染手足口病。此外,成年人也可能感染手足口病,但症状通常较轻。
6.季节因素:手足口病的发生与季节有关,通常在夏季和秋季较为流行。这可能与气温升高、湿度增加等环境因素有利于病毒的传播有关。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保持环境清洁卫生等。此外,接种手足口病疫苗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如果孩子出现手足口病症状,应及时就医,并避免上学或参加集体活动,以免传染给其他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