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瘢痕性幽门梗阻

瘢痕性幽门梗阻

定义

瘢痕性幽门梗阻是由于幽门附近的溃疡或癌肿等病变导致幽门狭窄,进而引起胃内容物无法顺利通过幽门进入肠道,并且因溃疡愈合后形成瘢痕组织,使幽门梗阻呈持久性、不可逆的状态。

病因与发病机制

溃疡病史相关:多数患者有长期消化性溃疡病史,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溃疡在活动期时,会引起局部炎症、水肿和痉挛,导致幽门暂时性梗阻,但随着溃疡的反复发作,黏膜肌层及浆膜层的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瘢痕,最终造成永久性的幽门梗阻。例如,有研究表明,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逐渐发展为瘢痕性幽门梗阻,其中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发生幽门梗阻的概率相对高于胃溃疡患者。

肿瘤因素:胃窦部或十二指肠球部的肿瘤也可导致幽门梗阻,肿瘤组织生长阻塞幽门通道,同时肿瘤坏死、溃疡形成等因素也可促使瘢痕形成,引起梗阻。

临床表现

呕吐:是最突出的症状,呕吐多发生在下午或晚间,呕吐量大,一次可达1000-2000ml,呕吐物含有大量宿食,有酸臭味,但不含胆汁(若为十二指肠肿瘤引起的梗阻,呕吐物可能含有胆汁)。长期呕吐会导致患者营养不良、消瘦、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腹部体征:上腹部可见胃型和蠕动波,空腹时用手叩击上腹部可闻及振水音,这是因为胃内大量潴留液体,晃动胃部时产生振水音。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钡餐检查:可见胃扩大,钡剂24小时后仍存留,幽门管变窄,呈线状或不规则形状,提示幽门梗阻及瘢痕形成。

-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幽门部的病变情况,如溃疡的大小、形态、有无癌肿等,同时能明确幽门梗阻是由良性溃疡瘢痕还是肿瘤引起,还可进行活检以明确病变性质。

治疗原则

术前准备:需要充分纠正患者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通过静脉补充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等,同时根据血钾、血氯情况补充氯化钾等电解质。还需进行胃肠减压,抽出胃内潴留的宿食,减轻胃黏膜的水肿,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一般胃肠减压需要持续2-3天,在减压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胃内容物的量等情况。

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式有胃大部切除术,通过切除溃疡病灶和部分胃组织,重建胃肠道的连续性,解除幽门梗阻。对于不能耐受胃大部切除术的年老、体弱患者,可考虑行胃空肠吻合术,解决食物的通路问题。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患者:儿童瘢痕性幽门梗阻相对较少见,多因先天性幽门肥厚或某些罕见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溃疡等引起。儿童患者在诊断时要特别注意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呕吐相鉴别,如先天性幽门肥厚在新生儿期即可出现呕吐,但与瘢痕性幽门梗阻的发病机制和表现有所不同。治疗上需根据儿童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谨慎选择治疗方案,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等方面需要更精细的考虑,术前的营养支持和水电解质纠正要更加积极,以保障儿童的生长发育需求。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瘢痕性幽门梗阻时,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前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如调整心血管药物的使用、将血糖控制在相对合适的范围等。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因为老年患者的机体抵抗力较弱,恢复相对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