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乙肝的属性界定
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并非遗传性疾病。遗传是指生物体的基因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过程,而乙肝病毒感染是外源病原体侵入机体导致的感染性疾病,与基因遗传机制无直接关联。
二、母婴传播的关键情况
(一)母婴传播的概率及机制
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时,存在母婴传播风险。若母亲是乙肝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阳性),母婴传播概率约90%;若为乙肝小三阳(HBsAg、抗-HBe、抗-HBc阳性),母婴传播概率约40%-50%。传播机制主要包括宫内感染、分娩时接触母血或羊水、产后接触母亲唾液或母乳喂养等。
(二)母婴阻断措施
通过规范的母婴阻断方案可显著降低婴儿感染风险。孕妇在孕期监测乙肝病毒载量,若病毒载量高(≥10⁶IU/mL),可在医生指导下于妊娠28-32周开始口服抗病毒药物(如替诺福韦酯等);婴儿出生后12小时内尽早(最好在2小时内)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肝疫苗,此后按0、1、6个月程序完成3剂乙肝疫苗接种,可使婴儿感染乙肝病毒的概率降至1%-5%。
三、父婴传播的相关情况
父婴传播乙肝的概率相对较低,目前认为主要通过生殖细胞、精子携带病毒,或在受精、胚胎发育及产后抚养过程中发生传播,但总体发生率远低于母婴传播。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备孕及孕期女性
计划怀孕的乙肝病毒携带女性应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乙肝病毒载量、肝功能等检查。若符合母婴阻断指征需及时采取抗病毒等干预措施,以降低母婴传播风险;孕期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和乙肝病毒载量,遵循医生指导进行相应处理。
(二)新生儿及儿童
新生儿出生后应严格按照免疫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儿童期定期监测乙肝五项指标,若未产生保护性抗体(抗-HBs阴性),可补种乙肝疫苗加强免疫。同时,儿童应避免接触乙肝患者的血液、体液,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综上,乙肝不是遗传性疾病,但其主要通过母婴传播等途径影响子代,通过科学规范的母婴阻断措施可有效降低子代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