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停药
一旦怀疑是吃药导致的皮肤过敏,首先要做的就是立刻停止服用可疑药物。这是阻断过敏进一步加重的关键第一步,不管是自行购买的药物还是医生开具的处方药,都要马上停止摄入。
观察过敏症状
轻度过敏症状:如果只是出现轻微的皮肤瘙痒、少量散在的红斑或丘疹等情况,需要密切留意症状是否有加重趋势。对于儿童来说,要特别观察其是否有抓挠导致皮肤破损的情况,因为儿童皮肤比较娇嫩,抓挠可能会引起感染等更严重问题;对于老年人,要关注其基础疾病与过敏症状之间是否有相互影响,比如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过敏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心血管系统的稳定。
中重度过敏症状:若出现皮肤大片红肿、水疱、糜烂渗出,或者伴有呼吸困难、喉头水肿、头晕、心慌、血压下降等症状,这是比较危急的情况,需立即前往医院急诊就诊。例如出现呼吸困难时,可能会导致机体缺氧,严重威胁生命健康,必须争分夺秒进行救治。
清洗皮肤
用清水轻柔地清洗皮肤,去除残留在皮肤上的药物成分,减轻药物持续对皮肤的刺激。清洗时水温要适宜,不宜过冷或过热,过冷可能会加重皮肤血管收缩,不利于过敏物质的代谢排出;过热则可能会进一步刺激皮肤,加重红肿等症状。对于儿童,要选择温和的清洗方式,避免用力搓揉皮肤;老年人皮肤相对干燥,清洗时动作要更加轻柔,清洗后可适当涂抹一些温和无刺激的保湿霜,保持皮肤湿润,促进皮肤修复。
寻求医疗帮助
就医检查:即使过敏症状看起来不严重,也建议前往医院就诊。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用药史、过敏史等情况,进行相关的体格检查,必要时可能会进行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来辅助诊断。比如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了解嗜酸性粒细胞等指标是否升高,帮助判断是否为过敏反应以及过敏的严重程度等。对于儿童,医生会更加谨慎地进行评估,考虑儿童的特殊生理特点;老年人则会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来制定合适的诊疗方案。
药物治疗:医生会根据过敏的严重程度给予相应的治疗药物。如果是轻度过敏,可能会开具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这类药物可以缓解皮肤瘙痒、红斑等症状。但要注意,儿童使用抗组胺药物需要根据年龄和体重精确计算剂量,避免用药过量;老年人使用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情况,因为抗组胺药物主要通过肝肾代谢,肝肾功能减退的老人可能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如果是中重度过敏,可能会用到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如泼尼松等,但使用糖皮质激素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因为其有一定的副作用,尤其是对于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更要权衡利弊后谨慎使用。
预防再次过敏
记录药物过敏史:患者要详细记录自己的药物过敏情况,包括过敏药物的名称、过敏发生的时间、过敏症状表现等,在就医时要主动告知医生,以便医生在开具药物时能避免使用同类或相关过敏的药物。对于儿童,家长要做好药物过敏史的记录和告知工作;老年人可能需要家人协助做好相关记录和沟通。
谨慎用药:在使用任何新的药物之前,都要向医生详细咨询自己是否有药物过敏史,以及新药物是否有过敏风险。尤其是本身有过敏体质的人,在就医时要主动说明自己的过敏体质情况。儿童在用药时,家长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用药,不要自行给孩子使用成人药物或一些来历不明的“偏方”药物;老年人在用药时,要遵循医嘱,按时按量用药,同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