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药物后皮肤过敏怎么办

立即停用可疑药物

一旦发现使用药物后出现皮肤过敏,首先要做的就是立刻停止使用正在服用或外用的可疑药物,这是避免过敏进一步加重的关键第一步。例如,若是口服药物导致过敏,应马上停止服用该药物;若是外用药物引起,需清洁皮肤并去除残留的外用药物。

评估过敏严重程度

轻度过敏:表现为皮肤出现红斑、丘疹、轻度瘙痒等症状,一般生命体征平稳,无呼吸困难、心慌、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此时可先进行局部处理等非药物干预措施。

中度过敏:除了皮肤有较明显的红斑、丘疹、瘙痒外,可能出现轻度的水肿,如眼睑水肿、口唇水肿等,但仍无严重的全身症状。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考虑采取进一步的处理措施。

重度过敏:可出现呼吸困难、喉头水肿、血压下降、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这是非常危急的情况,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送往医院救治。

局部处理措施

清洁皮肤:用清水轻柔地清洁过敏的皮肤部位,避免使用刺激性的肥皂或清洁剂,防止加重皮肤刺激。例如,可以用温水轻轻冲洗过敏皮肤区域。

冷敷:对于有红肿、瘙痒的皮肤,可以使用冷敷来缓解症状。用干净的毛巾蘸取冷水或冰水,拧干后敷在过敏部位,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冷敷可以收缩血管,减轻红肿和瘙痒。不过,对于儿童来说,要注意控制冷敷的时间和温度,避免冻伤皮肤。

药物治疗

抗组胺药物:如果是轻度至中度过敏,可考虑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物能竞争性阻断组胺H₁受体,减轻过敏症状,如瘙痒、红斑等。但儿童使用抗组胺药物需要根据年龄和体重等因素谨慎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且要密切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糖皮质激素:对于过敏症状较严重的情况,如出现明显的红肿、大片皮疹等,可能会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但糖皮质激素的使用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因为长期或不当使用可能会有较多不良反应,如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等,所以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皮肤过敏后更要谨慎处理。在药物选择上,要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例如,婴儿皮肤娇嫩,在局部处理时要更加轻柔,冷敷时间要缩短。而且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与成人不同,使用抗组胺药物等要严格按照儿童的年龄、体重计算合适的剂量,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孕妇:孕妇出现药物过敏时情况较为特殊。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要格外谨慎,因为很多药物可能会通过胎盘影响胎儿。抗组胺药物的使用需要在医生评估利弊后决定,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在孕妇中的使用更要严格权衡,只有在明确获益大于潜在风险时才会使用。

老年人: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药物治疗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及调整剂量。例如,使用抗组胺药物时,要注意药物对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可能会引起嗜睡等不良反应,从而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安全。

及时就医

如果过敏症状在采取上述措施后没有缓解,或者出现了中度、重度过敏的表现,如呼吸困难、心慌、血压下降等,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医生会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可能会进行过敏原检测等,以明确过敏原因,避免再次接触可疑过敏原,并且会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更合适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