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膝盖内部疼痛

一、常见原因及相关机制

(一)骨关节炎

机制: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膝关节软骨逐渐发生退变、磨损,软骨下骨暴露,导致骨关节炎。研究表明,50岁以上人群中骨关节炎患病率较高,膝关节是常见受累部位。软骨磨损后,关节活动时摩擦增加,引起疼痛、肿胀、僵硬等症状,尤其在上下楼梯、长时间行走后症状加重。

与年龄性别关系: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代谢发生变化,可能更易患骨关节炎;老年人整体关节软骨等组织修复能力减弱,也是骨关节炎高发的重要因素。

(二)半月板损伤

机制:老年人半月板因长期磨损、退变,弹性下降,在轻微扭转、屈伸膝关节动作时易发生损伤。例如日常行走中膝关节扭转,就可能导致半月板撕裂,引起膝盖内部疼痛,常伴有膝关节弹响、卡顿等症状。

与生活方式关系: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频繁上下楼梯等活动的老年人,半月板损伤风险更高,这些活动会增加膝关节的负荷和扭转应力。

(三)滑膜炎

机制:老年人膝关节滑膜容易受到炎症刺激,如创伤、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都可能引发滑膜炎。滑膜炎症导致滑膜分泌增多,关节腔积液,引起膝盖内部疼痛、肿胀,活动时疼痛加剧。

与病史关系:有膝关节既往创伤史、感染史的老年人,滑膜炎发生概率相对较高。

二、评估与检查

(一)体格检查

视诊:观察膝关节有无肿胀、畸形,皮肤有无红肿、皮疹等情况。例如骨关节炎患者可能出现膝关节内翻或外翻畸形,滑膜炎患者多有明显关节肿胀。

触诊:触摸膝关节周围,判断有无压痛部位,如骨关节炎患者在膝关节内侧或外侧间隙常有明显压痛,半月板损伤患者在相应半月板部位有压痛。

动诊:检查膝关节的屈伸活动范围,了解有无活动受限及活动时的疼痛情况。如半月板损伤患者屈伸膝关节时可能出现卡顿,活动范围减小。

(二)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观察膝关节骨质情况,如骨关节炎患者可见关节间隙狭窄、骨质增生、骨赘形成等;能初步判断膝关节的整体结构有无明显异常。

磁共振成像(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可清晰显示半月板、滑膜、韧带等结构的病变情况。对于半月板损伤、滑膜炎导致的关节积液、韧带损伤等能提供准确信息,是评估老年人膝盖内部疼痛的重要检查手段。

三、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运动康复

低强度有氧运动:如平地慢走,速度控制在每分钟60-90步,每次15-3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这种运动可以增强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改善关节稳定性,且对关节的冲击力较小。

关节柔韧性训练:进行膝关节屈伸伸展练习,坐在椅子上,缓慢屈伸膝关节,每次屈伸10-15次,每天3-4组。有助于维持膝关节正常的活动范围,减少僵硬感。

与年龄性别适配性:老年人运动应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强度,女性在绝经后骨量流失风险较高,运动时要避免过度扭转膝关节等可能加重骨损伤的动作。

(二)物理治疗

热敷:使用温热的毛巾或热水袋热敷膝关节,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热敷能促进膝关节血液循环,缓解疼痛、肌肉紧张。但对于皮肤感觉减退的老年人,要注意控制温度,避免烫伤。

冷敷:在膝关节急性肿胀、疼痛时,可进行冷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冷敷能减轻炎症反应和肿胀。但要注意避免长时间冷敷,防止局部冻伤。

理疗仪器:如超声波理疗,利用超声波的机械效应、温热效应等改善膝关节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老年人在进行理疗时要遵循专业人员指导,确保安全有效。

(三)生活方式调整

减轻体重:对于超重或肥胖的老年人,每减轻1公斤体重,膝关节所受压力可减轻约3-4公斤。通过合理饮食(控制热量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和适当运动来减轻体重,可显著缓解膝盖内部疼痛症状。

避免不良姿势与活动:避免长时间蹲位、跪位等对膝关节压力较大的姿势;减少爬山、爬楼梯等加重膝关节负荷的活动,必要时可使用扶手辅助上下楼梯。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高龄老年人

高龄老年人身体机能更弱,在运动康复时要更加谨慎,运动强度应进一步降低,如慢走速度可更慢,时间更短。物理治疗时要密切观察皮肤等情况,防止出现并发症。生活方式调整要更加注重安全,确保行动时的平稳,避免摔倒等意外事件导致膝关节损伤加重。

(二)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

如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进行运动康复时要注意运动强度,避免因运动导致心率过快、血压波动过大等情况。在接受影像学检查时,要告知医生基础疾病情况,如安装心脏起搏器的老年人进行MRI检查可能需要特殊评估。对于有糖尿病的老年人,在饮食调整减轻体重时要注意血糖的监测和控制,避免因饮食不当导致血糖波动影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