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检查前准备
1.患者准备
-病史询问:需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是否有呼吸系统疾病、心肺功能情况、药物过敏史等。例如,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进行气管镜检查风险较高,需谨慎评估。对于儿童患者,要了解其出生史、既往呼吸系统疾病发病情况等。
-签署知情同意书:向患者及家属充分告知气管镜检查的目的、可能存在的风险(如出血、气胸、感染等),在患者或家属理解并同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
-禁食水:一般要求患者检查前6-8小时禁食固体食物,检查前2小时禁饮清水,以防止检查过程中发生呕吐误吸。儿童患者根据年龄适当调整禁食水时间,通常婴儿检查前4小时禁奶,2小时禁清水。
-药物准备:如果患者正在服用抗凝剂等药物,需根据情况调整用药,如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过高可能增加出血风险,需与医生沟通是否需要停药或调整剂量。
2.设备与物品准备:准备好气管镜设备,确保其性能良好,同时准备好相关的抢救设备,如氧气装置、心电监护仪等,以及所需的耗材,如活检钳、细胞刷等。
二、检查过程
1.麻醉
-局部麻醉:常用的局部麻醉药物为利多卡因。一般采用喷雾法或滴入法进行咽喉部麻醉。对于成人,可将2%-4%的利多卡因喷雾于咽喉部,每次1-2喷,间隔1-2分钟,共3-4次;儿童则根据体重计算用药剂量,一般按1-2mg/kg的剂量进行局部喷雾麻醉。
-对于不能配合的儿童或特殊情况,可能需要在静脉麻醉下进行气管镜检查,由麻醉科医生进行操作。
2.体位:患者一般取仰卧位,肩部垫高,头向后仰,使口、咽、气管基本在一条直线上。儿童患者需由家长协助固定体位,确保检查过程中患者体位稳定。
3.进镜:医生将气管镜经鼻腔或口腔缓慢插入,通过咽喉部进入气管、支气管。在进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操作需更加轻柔精细,随时观察患儿的反应。
4.检查操作
-观察:进入气管、支气管后,缓慢推进并观察各部位的黏膜情况、有无新生物、狭窄、出血等病变。
-取材:根据需要进行活检、刷检等操作。如怀疑有肿瘤病变,可使用活检钳取病变组织;如需要进行病原学检查,可使用细胞刷采集标本。儿童患者取材时要注意取材的部位和深度,避免造成过度损伤。
-治疗:如果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有出血、异物等情况,可同时进行相应的治疗,如局部止血、异物取出等。
三、检查后护理
1.一般护理
-休息与观察:患者检查后需在观察室休息一段时间,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如呼吸、心率、血压等。儿童患者需由专人陪伴观察,注意观察有无呼吸困难、咯血等情况。
-禁食水:检查后2小时内禁食水,防止误吸,2小时后可进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儿童患者同样需遵循此原则,进食时要注意速度,避免呛咳。
2.并发症观察与处理
-出血:观察患者咯血量及颜色,少量咯血一般可自行缓解,大量咯血需及时处理,可能需要使用止血药物或进一步的介入治疗。儿童患者如出现咯血,要安抚患儿情绪,避免其哭闹加重出血。
-气胸: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一旦怀疑气胸,需立即进行胸部X线检查,少量气胸可保守治疗,大量气胸需进行胸腔闭式引流。儿童患者气胸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更需密切观察。
-感染:观察患者有无发热、咳嗽加重等感染迹象,如发生感染,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治疗。
总之,气管镜检查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操作,需在严格的准备、规范的操作及细致的护理下进行,以确保检查的安全顺利进行,并根据不同人群(如儿童、特殊病史患者等)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