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睡眠卫生习惯调整
1.规律作息:保持固定的上床睡觉和起床时间,即使在周末也尽量维持相近的作息,有助于调节人体生物钟,使睡眠中枢形成稳定的节律,一般建议成年人每天睡眠时间保持在7-9小时,通过规律作息让身体适应固定的睡眠时段。例如,每天晚上22:00左右上床,早上6:30左右起床,长期坚持可改善失眠状况。
2.避免刺激因素:在睡前数小时应避免摄入咖啡因(如咖啡、浓茶)、尼古丁(如吸烟)等,因为咖啡因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会干扰睡眠;同时应避免大量饮酒,虽然酒精可能会让人初期有困倦感,但会影响睡眠结构,导致睡眠浅、易觉醒等问题。
(二)睡眠环境营造
1.安静舒适:卧室应保持安静,可使用耳塞等设备来隔绝外界噪音;确保卧室光线黑暗,可使用遮光窗帘等,因为光线会影响褪黑素的分泌,而褪黑素对睡眠有调节作用;将卧室温度调节至18-25℃左右,适宜的温度能让人感觉舒适,利于入睡。
(三)放松训练
1.深呼吸放松法:取舒适体位,慢慢地吸气,让腹部膨胀,然后慢慢地呼气,重复10-15次,通过深呼吸可放松身体肌肉,缓解紧张情绪,一般每次深呼吸训练可进行5-10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
2.冥想: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或躺下,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排除杂念,每次冥想时间可从5分钟逐渐延长至20分钟左右,长期坚持冥想有助于减轻焦虑、抑郁等情绪,而这些情绪往往是导致失眠的常见因素之一。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失眠时除了遵循上述非药物干预措施外,还需特别注意避免在傍晚过多摄入具有刺激性的饮品,因为老年人对咖啡因等刺激物质的代谢能力下降,更容易因摄入后影响睡眠。同时,要关注老年人是否患有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可能会相互影响睡眠,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改善睡眠状况。
(二)儿童
儿童失眠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给低龄儿童使用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等的助眠药物。可通过培养良好的睡前习惯来帮助入睡,例如每天固定一个睡前故事时间,时长控制在10-15分钟左右,同时保持卧室环境温馨舒适,营造有利于儿童入睡的氛围。
三、药物干预原则
若需使用药物治疗失眠,应在医生的评估后谨慎选择合适药物,但需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失眠的原因、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综合判断是否使用药物以及选择何种药物,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得自行随意使用助眠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