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是怎么回事引起的

一、病毒传播途径引发感染

病毒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传播进而引发感染,常见传播途径包括:

1.飞沫传播:例如流感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等,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会产生含有病毒的飞沫,健康人吸入这些飞沫后,病毒便有可能附着并侵入呼吸道等部位细胞引发感染。

2.接触传播:病毒可污染物体表面,如被新冠病毒污染的门把手等,健康人接触这些被污染物体后,用手触摸自己的眼、鼻、口等黏膜部位时,病毒就会通过黏膜侵入人体导致感染。

3.母婴传播:部分病毒可通过母婴途径传播,像乙肝病毒,母亲在分娩过程中或产后哺乳时,可能将病毒传给婴儿;艾滋病病毒也可通过胎盘、分娩时产道或哺乳传给胎儿或婴儿。

二、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导致感染

病毒具有特异性的细胞嗜性,其表面存在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特定受体结合的结构。病毒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后,会进入宿主细胞内,利用宿主细胞的物质和能量进行自身遗传物质的复制以及蛋白质的合成等过程,大量繁殖后破坏宿主细胞正常功能,或者引发机体免疫反应,从而导致感染相关的一系列症状出现。例如,疱疹病毒会特异性结合皮肤或黏膜细胞表面受体进入细胞,在细胞内复制增殖,引起皮肤疱疹等病变表现。

三、不同人群感染风险及相关因素

1.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免疫力逐渐下降,对病毒的清除能力减弱,感染病毒后更易发展为重症,如流感病毒感染后老年人出现肺炎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2.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抵抗力相对较弱,且在生活中可能与外界病毒接触机会较多,比如在幼儿园等集体场所,更容易感染病毒,且感染后病情变化可能相对较快。

3.有基础疾病人群:如患有糖尿病、心脏病、慢性肺部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自身机体功能处于相对脆弱状态,感染病毒后,基础疾病可能会加重,同时病毒感染也可能引发更严重的临床状况,因为基础疾病会影响机体对病毒的应对和恢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