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主要临床表现

一、全身症状

发热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SFTS)最常见的首发表现,多为急性起病,体温可呈中高热,范围通常在38℃~40℃,且多为持续性发热,部分患者伴随畏寒、寒战等症状,发热持续时间因人而异,短则数天,长则可达数周。

二、血液学表现

1.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显著下降是该病重要特征之一,一般可低于100×10^9/L,且随着病情进展可能进一步降低,严重时可低于20×10^9/L,血小板减少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

2.白细胞计数异常:白细胞计数可出现减少,也有部分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情况,但总体以白细胞减少或正常为多见。

3.贫血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贫血,表现为血红蛋白降低,可出现面色苍白、乏力等相关贫血症状。

三、其他系统表现

1.消化系统症状:不少患者会出现消化道相关表现,如恶心、呕吐、腹泻等,腹泻可为稀水样便,严重时可能导致脱水等情况,影响患者整体状态。

2.肝肾功能损伤:可出现肝功能异常,表现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转氨酶升高;肾功能损伤时可出现肌酐升高等表现,影响肾脏正常排泄功能。

3.神经系统症状:部分患者有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如头痛、头晕,严重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等,但相对较少见,具体表现因个体病情不同而有差异。

四、特殊人群特点

1.儿童患者:儿童患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时,病情进展可能更为迅速,需密切监测血小板、体温及各脏器功能变化,因其自身免疫系统及脏器代偿能力相对较弱,更易出现病情恶化情况,需加强护理及病情观察。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可能加重其基础疾病负担,导致多器官功能损伤风险增加,在临床诊疗中需综合评估其全身状况,兼顾基础疾病与该病的治疗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