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般支持治疗
1.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者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对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患者,体温波动可能反映病情变化,心率、呼吸、血压等指标能帮助评估患者整体循环和呼吸状态,一般每1-2小时监测一次,病情不稳定时需更频繁监测。同时要持续监测血常规,重点关注血小板计数变化,以及肝肾功能等指标,因为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肝肾功能异常可能影响药物代谢及机体整体状况。
2.休息与营养支持:让患者充分休息,保证充足睡眠,以利于机体恢复。提供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饮食,保证热量、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摄入,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增强抵抗力,一般每日热量摄入需根据患者年龄、体重等情况合理计算,保证蛋白质摄入量约1.0-1.5g/(kg·d)左右。
3.水电解质平衡维持:根据患者出入量情况,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发热及体液丢失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如钠、钾、氯等失衡,需通过血生化检查监测电解质水平,必要时经口服或静脉途径补充相应电解质,例如出现低钠血症时,根据血钠水平补充氯化钠溶液等。
###二、抗病毒治疗
目前研究显示利巴韦林可能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有一定抗病毒作用,但需由专业医生依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病原体检测等情况综合评估后合理选用。一般需进行病毒相关检测以明确是否适用抗病毒治疗,若符合指征则考虑使用利巴韦林等药物,但具体用药需严格遵循循证医学依据,由医生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决定是否使用及具体方案。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机体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更精细监测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要每4小时左右监测一次,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情况,因为儿童血小板减少时出血风险更高。在治疗过程中要尤其谨慎用药,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稳定病情,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有特殊禁忌或不良影响的药物,用药需在儿科医生严格评估后进行。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肝肾功能可能减退。在治疗时需综合评估其肝肾功能等基础状况,选择治疗方案时要充分考虑机体代偿能力较弱的特点。例如在使用可能影响肝肾功能的药物时,需更频繁监测肝肾功能指标,根据指标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关注老年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心理状态,因为老年患者恢复相对较慢,良好的营养和心理状态有助于病情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