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ppt

###一、定义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是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经蜱虫叮咬传播,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布特点,多在蜱虫活跃的地区高发。

###二、病原学

病原体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该病毒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弱,一般的消毒剂可将其灭活。

###三、临床表现

1.发热:多数患者起病急,体温多在38℃以上,可呈持续性发热或间歇热。

2.全身症状:常伴有乏力、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患者有肌肉酸痛、头痛等表现。

3.出血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牙龈出血、皮肤瘀点瘀斑等,严重者可能有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严重出血倾向。

4.实验室指标异常:血常规检查可见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白细胞计数减少,肝功能可出现转氨酶升高等异常。

###四、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常低于100×10⁹/L,且进行性下降,白细胞计数可降低或正常,部分患者可有红细胞计数下降等。

2.血清学检查: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检测病毒特异性抗体,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呈4倍及以上升高可确诊。

3.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患者血液等标本中的病毒核酸,阳性结果有助于早期诊断。

###五、诊断

1.流行病学史:有蜱虫叮咬史、疫区旅居史或与感染患者密切接触史等。

2.临床表现:符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相关的症状及体征。

3.实验室检查:结合血常规、血清学及核酸检测结果综合判断,若核酸检测阳性或血清学抗体呈4倍以上升高则支持诊断。

###六、治疗原则

1.一般支持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热量摄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指标变化。

2.对症治疗:针对发热给予物理降温等对症处理;对于出血倾向明显者,可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若出现器官功能损害,需进行相应的支持治疗。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更密切观察体温、血小板等指标变化,加强护理,保证营养供应,注意观察有无神经系统等并发症表现。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需尤其关注基础疾病对病情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要注重维持内环境稳定,警惕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用药需谨慎评估对基础疾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