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治疗
休息与抬高患肢:急性痛风发作时,患者应尽量休息,将患肢抬高,这样有助于减轻肿胀和疼痛,比如急性发作的脚部痛风,把脚垫高,能促进血液回流,缓解不适。
大量饮水:每日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一般建议饮水量在2000-3000毫升左右,以促进尿酸的排泄,因为尿酸主要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充足的水分能帮助尿液稀释,利于尿酸排出。
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如依托考昔等,这类药物可以缓解急性痛风的炎症和疼痛,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但对于有消化道溃疡、出血等病史的患者要谨慎使用,因为这类药物可能会加重消化道的损伤风险。
秋水仙碱:是治疗急性痛风的传统药物,它可以抑制粒细胞的浸润,减轻炎症反应。不过,秋水仙碱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等,对于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者等特殊人群要密切关注其不良反应,因为这类人群对药物的耐受性和代谢能力较差,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糖皮质激素:当患者对非甾体抗炎药和秋水仙碱不耐受或疗效不佳时,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能快速减轻炎症和疼痛,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如骨质疏松、血糖升高等不良反应,所以在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使用时要密切监测血糖。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急性痛风较为罕见,若发生,应谨慎选择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休息、抬高患肢等,药物选择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与成人不同。
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急性痛风时,选择药物要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药物与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例如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要关注对老年人胃肠道和心血管的影响,使用糖皮质激素时要注意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患急性痛风时,药物选择需非常谨慎,一般优先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如休息、多饮水等。如果需要药物治疗,要权衡药物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选择对母婴相对安全的药物。
预防复发
饮食控制:避免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浓汤等,因为这些食物会导致体内尿酸生成增加。建议多吃蔬菜、水果等低嘌呤食物,保持饮食的均衡。例如,可以多吃芹菜、苹果等,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且嘌呤含量低。
规律服药:对于有痛风反复发作的患者,在急性发作缓解后,可能需要长期服用降尿酸药物,如别嘌醇、非布司他等,以控制血尿酸水平,防止痛风复发。但在服用降尿酸药物时,要定期监测血尿酸、肝肾功能等指标,根据指标调整药物剂量,特殊人群如肾功能不全者使用降尿酸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调整和不良反应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