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理性因素
1.运动过量:长时间剧烈运动或突然增加运动量,如长跑、跳跃等,会使小腿肌肉无氧代谢产生乳酸,乳酸堆积可引起小腿酸痛,通常休息后可逐渐缓解。常见于运动爱好者突然增加运动强度时。
2.姿势不良:长时间站立、久坐或久蹲后,小腿肌肉持续处于紧张状态,血液循环不畅,易引发肌肉疲劳性疼痛;此外,长期穿不合适的鞋子(如高跟鞋、鞋底过硬等)导致足部受力不均,也可能牵涉小腿疼痛。
二、病理性因素
1.肌肉骨骼系统问题
-肌肉拉伤:多因运动中肌肉突然剧烈收缩或过度拉伸所致,如跑步时小腿肌肉突然用力过猛,可出现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查体可见肌肉紧张或淤血斑;
-筋膜炎:长期慢性劳损、寒冷刺激等可引发小腿筋膜无菌性炎症,表现为小腿深部弥漫性疼痛,晨起或休息后开始活动时疼痛明显,活动后稍缓解,但长时间活动后又加重;
-胫骨应力性骨折:常见于运动员或长期高强度运动人群,因反复应力作用导致胫骨皮质微小损伤逐步发展为骨折,初期表现为小腿疼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可减轻,随病情进展疼痛逐渐加剧且局部可出现肿胀。
2.神经源性因素
-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根,可引起神经支配区域小腿放射性疼痛,常伴有下肢麻木感;疼痛多与腰部活动、体位改变相关,咳嗽、喷嚏等腹压增加时可加重症状;
-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受压或受损时,可出现从臀部向小腿后侧放射性疼痛,疼痛性质多为刺痛、灼痛或酸痛,行走、弯腰等动作可诱发或加重疼痛。
3.血管源性因素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因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下肢缺血,表现为小腿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小腿疼痛、酸胀,休息后可缓解,继续行走又复发;随病情进展,休息时也可出现疼痛;
-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可引起小腿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按压小腿肌肉时疼痛明显,且患肢周径较对侧增粗。
4.感染性因素
-骨髓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可导致小腿骨及周围组织炎症,表现为小腿局部红肿、疼痛、发热,伴有全身发热、寒战等感染中毒症状,常见于有外伤史或免疫力低下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