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缝合方法

一、常用外科缝合方法分类

1.1按缝合材料分类

可吸收缝线:此类缝线在组织内可逐渐被降解吸收,无需拆线,减少患者痛苦。常见的可吸收缝线包括聚乙醇酸(PGA)缝线、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缝线等。例如,PGA缝线在体内约40-60天可完全降解,适用于皮下组织、肌肉等深层组织的缝合,尤其适合儿童及愈合能力较差的患者,因其减少了拆线的操作风险。

不可吸收缝线:需定期拆除,包括丝线、聚丙烯(PP)缝线等。丝线价格低廉,但组织反应相对较大;PP缝线强度高、组织反应小,常用于皮肤、筋膜等部位的缝合。对于老年患者,因愈合缓慢,选择不可吸收缝线时需注意缝线材质对组织的长期影响,尽量选择组织反应小的缝线类型。

1.2按缝合方式分类

间断缝合:是最常用的缝合方式,每缝一针打一个结,操作独立。其优点是对组织血供影响小,便于逐段检查缝合效果,适用于各层组织的缝合,如皮肤切口的分层缝合。在儿童外科操作中,间断缝合因可精准对合组织且便于调整,更适合薄嫩皮肤的缝合,减少对皮肤的过度牵拉。

连续缝合:缝线连续贯穿组织,缝合速度快,适用于张力较小的组织,如胃肠道的全层连续缝合。但连续缝合对技术要求较高,若操作不当易导致组织对合不良。对于肥胖患者,因组织松弛度大,连续缝合需注意保持组织的良好对合,避免出现死腔。

8字缝合:呈“8”字形穿过组织,能加强缝合处的张力,常用于肌腱、韧带等需要高张力的组织缝合。例如跟腱断裂修复时常用8字缝合来增强修复的牢固性。在老年患者中,由于肌腱弹性和强度下降,8字缝合需确保缝线牢固,同时术后康复需谨慎,避免过早剧烈活动影响愈合。

二、不同人群的缝合注意事项

2.1儿童患者

儿童皮肤薄嫩、愈合能力相对较强,但皮下脂肪少,缝合时应选择细号线材,如3-0或4-0的可吸收缝线,减少对皮肤的损伤。操作需轻柔,避免过度牵拉皮肤导致瘢痕形成。同时,儿童配合度较低,需在舒适环境下进行缝合,可采用适当的安抚措施以保证缝合顺利进行。

2.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愈合能力减退,血液循环较差,缝合后需加强创口护理,保持创口清洁干燥,预防感染。选择缝线时优先考虑可吸收缝线,减少拆线带来的不便和感染风险。缝合时应注意组织对合准确,避免死腔形成,以促进创口良好愈合。对于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需格外关注血糖控制,因为高血糖会影响创口愈合,缝合后要加强血糖监测和管理。

三、循证医学依据支撑

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可吸收缝线在减少术后拆线相关并发症方面具有优势,如一项针对小儿外科手术的研究显示,使用可吸收缝线可降低患儿拆线时的疼痛及感染风险。而在缝合方式选择上,间断缝合在皮肤美容缝合中因能更好地对合组织边缘,减少瘢痕形成,得到了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相关研究证实其术后瘢痕增生发生率低于部分连续缝合方式。对于肌腱缝合,8字缝合通过增强缝合处张力,在生物力学研究中被证实能提供更稳定的修复,有助于肌腱更好地恢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