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小板低的原因
1.生成减少:骨髓造血功能受损是关键因素,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可直接影响骨髓巨核细胞的正常增殖与分化,致使血小板生成数量不足;化学物质(像苯、抗肿瘤药物)、放射性物质等会损伤骨髓造血微环境,干扰血小板生成过程。例如白血病患者,癌细胞占据骨髓空间,抑制正常巨核细胞生成血小板。
2.破坏过多:免疫性因素可引发血小板破坏增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体内产生针对血小板的自身抗体,使血小板在脾脏等部位被过度破坏;病毒感染后机体免疫紊乱,也可能介导免疫反应破坏血小板,如某些病毒感染后可触发免疫攻击血小板的机制。
3.分布异常:脾肿大时会使血小板滞留于脾脏,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降低,肝硬化引发脾功能亢进时,脾脏体积增大,血小板在脾内淤积,循环血中的血小板数量减少。
二、血小板低的后果
1.出血倾向:轻度血小板低时,皮肤可出现瘀点、瘀斑,鼻腔、牙龈等部位易出血;血小板计数进一步降低,会出现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泌尿道出血(尿液呈红色)等;严重血小板低时可发生内脏出血,甚至颅内出血,颅内出血会危及生命,表现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儿童血小板低时皮肤黏膜薄嫩,出血表现更明显,且颅内出血风险相对成人更高;老年人血小板低时,出血后恢复能力差,若有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出血后果更严重;有凝血功能障碍基础病史的患者,血小板低会显著加重出血风险,需密切监测血小板水平并及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