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乙肝的定义
乙肝即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HBV主要侵犯肝脏,可导致肝脏炎症、坏死等病变。
二、乙肝的严重程度分析
(一)急性乙肝情况
部分急性乙肝患者可通过自身免疫系统清除病毒而自愈,病情相对不严重。但也有少数急性乙肝患者可能发展为重型肝炎,出现严重的肝功能衰竭等危急情况,不过这种情况较为少见。
(二)慢性乙肝情况
多数人感染乙肝病毒后若转为慢性,病情可能迁延不愈。若长期未得到有效控制,病情会逐渐进展,可能引发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进一步发展为肝细胞癌。据相关研究,慢性乙肝患者中约有15%-25%会最终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和生命。其病情进展与病毒持续复制、机体免疫状态等多种因素相关,病毒持续活跃复制会不断损伤肝细胞,进而逐步破坏肝脏正常结构和功能。
三、乙肝的传播途径及相关人群注意事项
(一)传播途径
乙肝主要通过母婴传播(母亲将病毒传给新生儿)、血液传播(如输入被污染的血液、使用不洁注射器等)、性传播(与乙肝患者无防护的性行为)传播。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需进行母婴阻断措施,如新生儿出生后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降低母婴传播风险。
有基础肝病病史人群:本身肝脏已有一定基础病变,感染乙肝病毒后病情进展可能更迅速,需更密切监测肝功能、病毒载量等指标,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生活方式方面:所有乙肝相关人群都应避免饮酒,因为酒精会加重肝脏负担,加速肝脏病变进展;同时要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休息,维持良好的机体免疫状态有助于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