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tt是什么意思

一、aptt的定义

aptt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是通过检测内源性凝血途径中各种凝血因子是否缺乏、功能是否异常的一项实验室凝血指标检测项目。

二、正常参考值范围

不同检测仪器及实验室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一般成人正常参考值范围约为25~35秒,新生儿的aptt正常范围相对较宽,通常在40~70秒左右,需结合具体年龄及实验室标准判断。

三、临床意义

(一)aptt延长

1.凝血因子缺乏:常见于血友病(如血友病A、血友病B),因凝血因子Ⅷ、Ⅸ等缺乏导致内源性凝血途径异常;也可见于维生素K缺乏症,影响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严重肝病时,肝脏合成凝血因子能力下降,可致aptt延长。

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体内凝血激活,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引起aptt延长。

3.其他情况: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过量、血液循环中存在抗凝物质等也可导致aptt延长。

(二)aptt缩短

可见于高凝状态,如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前期),此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凝血过程加速,可使aptt缩短。

四、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群体

新生儿的aptt正常范围较成人宽,随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人参考值。儿童若出现aptt异常,需结合临床表现及其他凝血指标综合判断,如血友病患儿常表现为自幼出血倾向,需进一步排查相关凝血因子缺陷。

(二)特殊疾病患者

1.肝病患者:肝脏是合成多种凝血因子的场所,肝病时aptt延长较为常见,需结合肝功能、其他凝血指标评估肝脏合成功能及凝血状态。

2.服用抗凝药物者: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肝素类药物)的患者,aptt会受药物影响而发生变化,需由医生根据检测结果调整药物剂量,特殊人群(如孕妇等)使用抗凝药物时更需谨慎评估利弊。

aptt作为重要凝血指标,其结果需由专业医生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其他相关检查综合分析,以明确凝血功能状态及潜在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