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导致
新生儿大脑皮层发育尚不成熟,对下级中枢抑制功能差,易出现惊跳反射,此为正常生理现象,通常3-4月龄后惊跳会明显减少,随月龄增长神经系统逐步完善,该现象会逐渐改善。
二、环境因素影响
1.声响因素:睡眠环境中突然出现较大声响,宝宝因对外界变化敏感,易受惊吓而一惊一惊,如关门声、电器轰鸣声等。
2.光线因素:光线过强时,会干扰宝宝睡眠状态,使其难以维持深度睡眠,进而表现为惊跳。
3.温度因素:睡眠环境温度不适,过冷或过热都会刺激宝宝,导致其睡眠不踏实、一惊一惊,适宜睡眠温度一般保持在22-25℃左右。
三、缺乏维生素D
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钙的吸收,使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从而出现夜间惊跳、多汗、易醒等表现。研究显示,维生素D缺乏宝宝发生睡眠惊跳等睡眠问题概率相对较高,宝宝出生后数天起就应按儿科常规建议补充维生素D,每日400-800国际单位。
四、肠胀气或肠绞痛
多见于3月龄以内宝宝,因胃肠功能发育不成熟,喂奶时吸入过多空气等,可致肠胀气、肠绞痛,睡眠中表现为一惊一惊、哭闹等,常伴有腹部膨隆、频繁排气等表现。家长可在宝宝吃奶后轻拍背部帮助排气,平时顺时针按摩宝宝腹部,促进胃肠蠕动。
五、大运动发展阶段影响
当宝宝处于大运动快速发展阶段,如开始学习翻身、抬头等动作时,大脑会对这些运动产生记忆,睡眠中可能出现类似惊跳动作模拟练习,属正常生理现象。
若宝宝惊跳情况过于频繁且伴有发育迟缓、精神萎靡等其他异常表现,需及时就医,排查脑部疾病等病理因素。家长要营造良好睡眠环境,关注维生素D补充,针对胃肠问题采取相应护理措施,以保障宝宝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