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一般情况:需对患者的全身状况进行评估,包括心肺功能等。例如,要检查患者是否存在心肺功能不全等影响手术耐受性的情况。对于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详细地评估其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因为这些功能状态会影响手术的选择和术后恢复。对于有慢性病史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要将血糖控制在相对合适的范围,以降低手术风险。
-骨折相关评估:明确压缩性骨折的部位、程度等。通过X线、CT、MRI等检查手段确定椎体压缩的具体情况,如压缩的比例、是否累及椎管等。
2.物品准备:准备好微创手术所需的器械,如椎体成形针、骨水泥等相关材料。
3.患者体位准备:一般采用俯卧位或侧卧位,根据骨折部位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体位,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舒适且有利于手术操作。
二、手术步骤
1.穿刺定位
-影像学引导:在C型臂X线机或CT引导下进行穿刺定位。通过影像学定位准确找到病变椎体的进针点,确保进针位置准确,避免损伤周围重要组织。
-穿刺进针:使用专门的穿刺针经皮穿刺到达病变椎体。进针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缓慢进针,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以及影像学变化,确保穿刺针准确到达椎体预定位置。
2.注入骨水泥
-调配骨水泥:按照一定比例调配骨水泥,使其处于合适的粘稠度。
-注入椎体:通过穿刺针将调配好的骨水泥缓慢注入病变椎体。在注入过程中要密切监测骨水泥的分布情况,通过影像学实时观察骨水泥是否均匀填充椎体,避免骨水泥渗漏到椎管等重要结构中。如果发生骨水泥渗漏,要根据渗漏的程度和部位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三、术后处理
1.生命体征监测
-术后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因为骨水泥注入后可能会引起一些全身反应,如短暂的血压变化等,通过密切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
2.伤口护理
-保持手术伤口清洁干燥,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等情况。对于老年患者,由于皮肤愈合能力相对较弱,更要注意伤口的护理,防止发生感染等并发症。如果发现伤口有异常情况,要及时进行处理。
3.康复指导
-早期活动: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指导患者早期进行适当的活动。一般术后早期可以在床上进行四肢的活动等,逐渐增加活动量。对于年轻患者,可能恢复相对较快,可以更早地进行适度活动;而老年患者则需要根据其身体状况逐步进行康复锻炼,以促进骨折的恢复和身体功能的恢复。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骨质疏松、心脑血管疾病等。在术前要充分评估其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术后要加强对基础疾病的监测和护理,如控制血糖、血压等。同时,康复锻炼要更加谨慎,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因过度活动导致再次损伤等情况。
2.儿童患者
-儿童发生压缩性骨折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发生,微创手术的操作需要更加精细。儿童的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穿刺定位和骨水泥注入等操作时要格外注意,避免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要根据儿童的具体年龄和骨折情况,谨慎选择手术方案,并在术后密切观察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