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晨起运动
晨起时身体糖原储备相对有限,运动主要依赖脂肪供能,有助于加速脂肪分解。但晨起时交感神经兴奋度较高,对于患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需谨慎把控运动强度,避免开展过于剧烈的运动,以防引发心血管不适。儿童青少年晨起运动需结合自身作息,若时间过早可能影响正常生长发育节奏,建议选择在完成基础洗漱等活动后,以较为轻柔的运动方式开启,如慢走等。
二、餐后运动
餐后1-2小时进行运动较为适宜,此时胃肠道已完成部分消化过程,运动可促进胃肠蠕动,助力消化,且身体代谢处于相对活跃状态,能消耗一定热量。然而需注意,不可餐后立即运动,否则可能干扰消化功能,影响营养物质的正常吸收。对于患有胃肠疾病的人群,如胃溃疡患者,餐后运动需严格控制时间和强度,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餐后运动间隔及运动方式。
三、傍晚运动
傍晚时分人体体温较高,肌肉柔韧性与关节灵活性良好,运动耐力及运动表现通常更佳,且经一天活动后身体代谢率相对较高,更利于热量消耗,是较为普遍的运动时段。但对于夜间睡眠质量欠佳的人群,需留意运动时间不宜过晚,以免因运动后交感神经仍处于兴奋状态而影响入睡。老年人傍晚运动时,要依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强度,避免因气温降低等因素导致关节不适,可选择在公园等环境较为舒适的场所进行中低强度运动,如太极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