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好不好看三点就知道

一、排尿情况

1.尿量:正常成人每天尿量一般在1000~2000毫升。如果24小时尿量少于400毫升为少尿,少于100毫升为无尿,可能提示肾脏滤过功能出现问题。比如一些肾脏疾病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时,尿量会减少。对于儿童来说,不同年龄段尿量有差异,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尿量约为10~30毫升,1周后可达每天200~400毫升,1岁时约为400~500毫升,1~3岁约为500~600毫升,3~5岁约为600~700毫升,5~8岁约为700~1100毫升,8~14岁约为1000~1400毫升。儿童尿量异常也需关注肾脏情况,如肾病综合征患儿可能出现尿量减少等表现。

2.排尿次数:正常成人白天排尿4~6次,夜间0~2次。如果排尿次数明显增多,可能是肾脏浓缩功能出现问题,比如慢性肾盂肾炎患者可能会出现夜尿增多的情况。对于老年人,肾脏功能有所减退,排尿次数可能会相对增多,这是正常的生理衰退表现,但也需警惕是否有肾脏疾病导致排尿次数异常。

3.尿液颜色:正常尿液颜色为淡黄色至深黄色。如果尿液颜色异常,如呈洗肉水样,可能提示有血尿,常见于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统结石等肾脏相关疾病。对于女性,在月经期间尿液颜色可能受影响,需注意区分;对于儿童,家长要注意观察尿液颜色变化,比如有些先天性肾脏疾病可能会早期表现为尿液颜色异常。

二、水肿情况

1.眼睑水肿:早晨起床后发现眼睑水肿是比较常见的肾脏相关水肿表现。肾脏疾病导致水钠潴留时,早期可能表现为眼睑水肿,因为眼睑部位组织疏松,容易出现水肿。比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常常在发病初期出现眼睑及颜面水肿。对于儿童,眼睑水肿也是需要关注肾脏健康的重要信号,一些儿童肾病可能首先表现为眼睑水肿。

2.下肢水肿:如果双下肢出现凹陷性水肿,按压后有坑且不易恢复,也可能与肾脏问题有关。肾脏疾病导致蛋白质从尿液中丢失,血浆白蛋白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水分就会从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引起水肿,下肢是常见的水肿部位。老年人由于肾脏功能减退,更容易出现下肢水肿,需要排查肾脏疾病。对于孕妇,在孕期也可能出现水肿,但要注意区分是正常孕期水肿还是肾脏疾病导致的水肿,若伴有蛋白尿等情况则需警惕肾脏问题。

三、腰部不适情况

1.腰痛:肾脏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当肾脏出现病变时可能会引起腰痛。比如肾结石患者可能会出现腰部剧烈绞痛,疼痛可向会阴部放射;肾小球肾炎患者也可能有腰部隐痛或胀痛等不适。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腰痛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年轻人出现腰痛要考虑是否有肾脏结石等疾病,老年人则要排查肾脏肿瘤等情况。女性在经期时可能也会有腰部不适,但与肾脏疾病导致的腰痛不同,肾脏疾病导致的腰痛一般与经期无明显关联。儿童出现腰部不适相对较少见,但也不能忽视,如有腰部持续不适需及时就医排查肾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