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管因素
(一)眼部皮肤薄
眼部皮肤较身体其他部位薄,成年人眼部皮肤厚度约0.5-1mm,且皮下组织少,当眼部血管表浅时,静脉血液容易显露,从而导致黑眼圈显现。年轻人因皮肤较薄,相对更容易出现因血管因素导致的黑眼圈,这与年龄相关,随着年龄增长皮肤逐渐松弛,可能会一定程度改善,但也可能因其他因素加重。
(二)血管血流速度
当眼部血管血流速度减慢时,血液在血管内瘀滞,会使局部血管颜色加深,形成黑眼圈。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的人群,其身体的生物钟紊乱,影响眼部血液循环,导致血管血流速度异常,进而引发黑眼圈。例如长期熬夜者,夜间本应是身体修复的时间,却因熬夜使眼部血管得不到良好的休息和正常的血流调节,容易出现黑眼圈。
二、色素因素
(一)紫外线照射
长期暴露在紫外线下,紫外线会刺激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分泌黑色素。研究表明,紫外线中的UVB(中波紫外线)可使皮肤基底层的黑色素细胞活性增加,产生更多黑色素。长期户外工作且未做好眼部防晒的人群,如农民、渔民等,更容易因紫外线照射导致眼部色素沉着出现黑眼圈。
(二)炎症后色素沉着
眼部皮肤发生炎症后,如眼部湿疹、睑缘炎等,在炎症修复过程中,黑色素细胞会过度分泌黑色素,导致色素沉着形成黑眼圈。患有眼部炎症性疾病的人群,在炎症消退后仍可能遗留黑眼圈问题,且炎症的反复发作会加重色素沉着情况。
三、结构因素
(一)眼轮匝肌肥厚
眼轮匝肌肥厚会使眼部外观改变,从视觉上看可能呈现出类似黑眼圈的表现。这种情况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部分人群天生眼轮匝肌较肥厚,尤其是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因眼轮匝肌肥厚导致的类似黑眼圈外观。
(二)眼袋
眼袋的存在会使下眼睑皮肤凹陷,形成阴影,看起来像黑眼圈。随着年龄增长,眶隔脂肪膨出、眼轮匝肌松弛等原因可导致眼袋形成,中老年人较为常见,一般40岁以后眼袋问题逐渐凸显,这与年龄增长导致的眼部组织退变有关。
四、生活方式因素
(一)睡眠不足
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的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导致眼部血液循环不畅,血液瘀滞,同时也会影响皮肤的正常代谢,使皮肤状态变差,容易出现黑眼圈。青少年若长期熬夜学习,睡眠不足易出现黑眼圈;成年人长期熬夜工作、娱乐等也会引发黑眼圈问题。
(二)饮食不均衡
饮食中缺乏维生素A、C、E等营养素会影响皮肤健康。例如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缺乏时皮肤容易受到损伤,影响皮肤代谢;维生素A缺乏可能影响皮肤的正常角化等。长期饮食不均衡的人群,如节食减肥者、挑食者等,更容易出现黑眼圈相关问题。
(三)吸烟
吸烟产生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影响血管收缩功能,减少眼部血液供应,同时还会破坏皮肤的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使皮肤变得粗糙、松弛,加重黑眼圈。长期吸烟的人群,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都更容易出现黑眼圈,且吸烟量越大,黑眼圈可能越严重。
五、疾病因素
(一)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患者由于鼻腔黏膜肿胀,影响眼部静脉回流,导致眼部血液瘀滞,容易出现黑眼圈。儿童患有过敏性鼻炎时,因鼻腔不适经常揉鼻等动作,会进一步影响眼部血液循环,加重黑眼圈情况;成年人过敏性鼻炎反复发作也会引发类似问题。
(二)肝病
某些肝病患者,如肝硬化等,由于肝功能受损,对雌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导致雌激素在体内蓄积,引起全身小血管扩张,眼部血管也不例外,从而出现黑眼圈。肝病患者除了黑眼圈外,还可能伴有面色晦暗、黄疸等其他表现,需要结合相关肝功能检查等进行诊断。
(三)肾病
肾病患者由于肾功能不全,体内代谢废物排泄障碍,可能会出现色素沉着相关问题,包括眼部黑眼圈。例如慢性肾衰竭患者,除了有水肿、高血压等表现外,也可能出现黑眼圈,这与体内毒素蓄积、内分泌紊乱等因素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