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早期症状

腰部疼痛

表现:多数患者最先出现的症状就是腰部疼痛,疼痛程度不一,有的为隐痛,有的则较为剧烈,可呈持续性钝痛,也可为发作性剧痛。疼痛部位一般在腰骶部附近,这是因为腰椎间盘突出后,刺激了纤维环外层及后纵韧带中的神经末梢所致。

相关因素:日常生活中长时间弯腰劳作、突然腰部受力不当等情况都可能诱发腰部疼痛,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比如年轻人可能因运动损伤等导致腰部受力异常引发疼痛,中老年人可能因腰椎退变基础上的微小损伤而出现疼痛;从生活方式看,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腰部肌肉力量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腰部疼痛;有腰椎间盘退变病史的人群,腰部疼痛更易反复发作。

下肢放射性疼痛

表现:疼痛可沿着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侧或前侧、足背等部位放射,疼痛性质多为刺痛、灼痛或电击样痛。当咳嗽、打喷嚏、排便等使腹压增加时,疼痛会加剧。例如,患者在咳嗽一声后,会感觉从腰部向下肢的放射性疼痛明显加重。

相关因素:年龄增长会使腰椎间盘退变,增加下肢放射性疼痛的发生风险;对于一些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腰部承受较大压力,更易引发椎间盘突出导致下肢放射性疼痛;长期不良姿势会使腰椎受力不均衡,也可能诱发下肢放射性疼痛,有腰椎间盘突出家族史的人群相对更易出现该症状。

下肢麻木

表现:下肢可出现麻木感,多与疼痛伴随出现,麻木区域与神经支配区域一致,比如坐骨神经支配区域等。麻木程度轻重不等,有的仅为轻微的感觉减退,有的则感觉明显迟钝。

相关因素:年龄较大的人群由于神经退变,对椎间盘突出刺激神经的敏感度变化可能导致麻木更易发生;糖尿病患者若合并腰椎间盘突出,高血糖状态可能影响神经功能,使麻木症状更明显且恢复相对困难;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等可能影响神经,增加下肢麻木发生的可能性,有腰椎外伤史的人群也较易出现下肢麻木症状。

肌肉力量减弱

表现:部分患者会出现下肢肌肉力量减弱的情况,比如行走时感觉无力,提重物困难,严重者可能出现足下垂等情况。这是因为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影响了神经对肌肉的支配功能。

相关因素:青少年若有腰部急性损伤导致腰椎间盘突出,可能因损伤较重影响肌肉力量;过度肥胖的人群腰部承受压力大,更易引发椎间盘突出导致肌肉力量减弱;有腰椎间盘突出病史且未得到有效治疗的人群,肌肉力量减弱可能逐渐加重;一些患有神经系统基础疾病的人群,合并腰椎间盘突出时肌肉力量减弱情况可能更复杂。

间歇性跛行

表现: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需停止行走或休息片刻后才能继续行走,再次行走一段距离后症状又重复出现。这是由于行走时脊髓神经根受压加重,导致神经缺血缺氧,出现神经功能障碍所致。

相关因素:中老年人随着腰椎退变,更容易出现间歇性跛行;长期过度劳累使腰部负担加重的人群,间歇性跛行发生风险增加;有腰椎管狭窄等相关腰椎疾病基础的人群,合并腰椎间盘突出时更易出现间歇性跛行;一些患有血管性疾病同时又有腰椎间盘突出的人群,症状可能相互影响而使间歇性跛行表现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