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经的基本特征
月经是女性生殖系统的周期性生理现象,主要与体内激素变化相关。正常月经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特征:
周期:一般为21-35天,平均28天,提前或推迟7天左右仍属正常范围。比如有的女性周期相对固定,每月大致在相同时间来潮;而有的女性可能受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周期会有小幅度波动,但只要在上述范围内,多属于正常情况。
经期:每次月经持续时间称为经期,一般为2-8天,平均4-6天。例如大部分女性经期持续3-5天左右。
经量:一次月经的总失血量称为经量,正常经量为20-6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少于20ml为月经过少。可通过使用卫生巾的情况大致估计,正常情况下每天更换卫生巾4-5次,每次月经量中等,不会出现大量浸透甚至需要使用卫生棉条等情况。
二、判断真的来月经的要点
(一)出血特征
出血来源:月经血是从子宫腔流出的。可以通过观察出血的起始和停止情况来判断,正常月经出血是有规律的开始和结束。比如不会突然大量出血且没有逐渐增加和减少的过程,而一些异常阴道出血可能来源不是子宫腔,如阴道、宫颈等部位的病变出血,其表现可能与月经不同。
出血性质:月经血一般是暗红色,除血液外,还含有子宫内膜碎片、宫颈黏液及脱落的阴道上皮细胞等。与其他异常阴道出血相比,月经血的颜色、成分等有其特定性。例如,如果出血颜色鲜红且较为稀薄,可能不是正常月经血;而如果出血伴有大量血凝块且量多,也可能不是正常经期的表现。
(二)与生理周期的关系
符合自身周期规律:如果女性本身有相对固定的月经周期,此次出血时间与自身正常周期相符,那么更倾向于是月经来潮。比如一位女性平时月经周期为28天,本次出血时间正好在预计的周期时间范围内,就需要考虑是月经。对于有月经不调情况的女性,可能周期不固定,但可以根据既往的月经情况来大致判断此次出血是否符合自身的周期模式。
排除妊娠相关出血:对于有性生活的女性,需要排除妊娠相关的出血,如先兆流产、宫外孕等引起的出血。可以通过尿妊娠试验或血hCG检测来判断。因为妊娠相关出血可能被误判为月经,而实际上是异常的妊娠情况。例如,一位月经周期平时较规律的育龄期女性,此次出血时间虽在大致周期范围内,但伴有腹痛等不适,就需要首先排除妊娠相关出血。
(三)伴随症状
一些女性在月经来潮前可能有轻微的乳房胀痛、下腹坠胀等不适,在月经来潮时这些症状可能会出现或加重。当然,这些症状不是特异性的,但可以作为辅助判断依据。比如很多女性在来月经前会感觉乳房有点胀,来月经时这种胀感可能会更明显一些;有的女性会有下腹隐隐的坠胀感,随着月经的来潮,这些症状会有相应的变化。不过,这些伴随症状也可能出现在其他情况中,所以不能单独以此作为判断依据,需要结合其他因素综合判断。
三、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考虑
(一)青春期女性
青春期女性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完全成熟,月经可能不太规律。在判断是否来月经时,除了观察上述基本特征外,还需要考虑其年龄特点。青春期女性月经初潮后的一段时间内,周期不规律是比较常见的,但随着身体的逐渐发育成熟,月经会逐渐趋于规律。例如,13-14岁的女孩刚出现月经,可能经期、经量都不太稳定,但只要出血符合月经的基本特征,且没有其他严重异常表现,多考虑是月经来潮。同时,要关注其身体发育情况,因为月经是女性生殖系统发育的一个标志,在青春期女性判断月经时,结合身体整体发育状况有助于更准确判断。
(二)围绝经期女性
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月经会出现紊乱。此时判断是否来月经需要更加谨慎。围绝经期女性月经周期可能会延长或缩短,经量也可能发生变化,可能出现经量增多或减少的情况。在判断时,除了观察出血特征外,还需要结合激素水平等检查来辅助判断。例如,一位45岁左右的女性,出现月经周期紊乱,此次出血如果符合围绝经期月经逐渐紊乱过程中的表现,且排除了其他器质性病变,可考虑是月经来潮。但需要注意与一些妇科疾病相鉴别,因为围绝经期也是一些妇科肿瘤的高发时期,如子宫内膜癌等,这些疾病也可能导致异常阴道出血,所以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判断。
(三)服用特殊药物的女性
有些女性服用避孕药等特殊药物后,月经会受到影响。服用避孕药的女性,其月经可能会出现改变,如经期缩短、经量减少等情况。在判断是否来月经时,需要考虑所服用药物对月经的影响。例如,服用短效避孕药的女性,按照规律服药,出现的阴道出血情况需要判断是药物引起的撤退性出血还是真正的月经。如果是按照服药周期出现的出血,且符合月经的一些基本特征,可考虑是药物影响下的类似月经的出血,但与正常生理状态下的月经又有所不同,需要结合具体用药情况和出血表现来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