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佝偻病是一种营养性疾病,主要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紊乱,从而引起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以下是导致小儿佝偻病的一些常见原因:
1.维生素D摄入不足:
天然食物中含维生素D较少,如母乳、牛乳中含量均较低,不能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
若小儿日光照射不足,会导致内源性维生素D生成不足。
2.维生素D吸收障碍:
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腹泻等,会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
某些药物,如抗惊厥药物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会增加维生素D的分解代谢。
3.钙含量过低或钙磷比例不当:
饮食中钙含量过低,或者钙磷比例不当,会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
长期蛋白质缺乏,会导致钙的排出增加,也会增加佝偻病的发生风险。
4.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会导致血钙降低,刺激甲状旁腺分泌增加,进而促进骨钙动员,增加尿钙排泄,导致维生素D缺乏和佝偻病的发生。
5.其他因素: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出生后生长速度较快,维生素D储存不足,更容易发生佝偻病。
北方地区冬季日照时间短,小儿户外活动少,容易导致维生素D缺乏。
母亲在孕期维生素D摄入不足,会导致胎儿储备不足,增加小儿佝偻病的发生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小儿佝偻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预防小儿佝偻病,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保证小儿有足够的营养摄入。
2.多带小儿进行户外活动,增加日照时间,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
3.对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高危人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
4.按时进行预防接种,预防佝偻病的发生。
5.定期带小儿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佝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