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佝偻病的病因有哪些?

小儿佝偻病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维生素D摄入不足:

天然食物中含维生素D较少,如乳类(人乳和牛乳)、蛋黄、深海鱼等。

紫外线不能透过普通玻璃,婴幼儿户外活动少,皮肤接触紫外线照射不足。

维生素D摄入不足,导致体内钙、磷代谢紊乱,进而出现骨骼病变。

2.钙含量过低或钙磷比例不当:

人乳中钙、磷含量虽低,但比例恰当(2:1),有利于钙的吸收。

牛乳钙、磷含量较高,但钙、磷比例为1.2:1,不利于钙的吸收。

若不及时添加辅食或补充钙剂,易导致血钙降低,进而刺激甲状旁腺分泌,动员骨钙释出,使血钙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但骨骼中的钙却不断脱失,导致佝偻病的发生。

3.日光照射不足:

体内维生素D主要来源于皮肤内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后生成。

婴幼儿户外活动少,皮肤暴露少,体内维生素D生成不足。

北方佝偻病的发病率高于南方,冬季佝偻病的发病率高于夏季。

4.疾病因素:

胃肠道或肝胆疾病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

肝、肾严重损害可影响维生素D的羟化和活化过程。

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糖皮质激素等,可导致维生素D缺乏。

预防和治疗小儿佝偻病的方法如下:

1.预防:

孕妇应多晒太阳,食用富含钙、磷的食物。

新生儿出生后2周起,应每日补充维生素D400-800IU。

婴幼儿应多晒太阳,及时添加辅食,补充富含钙、磷的食物。

2.治疗:

补充维生素D:轻症患儿可口服维生素D,重症患儿可肌肉注射维生素D。

补充钙剂:如碳酸钙、乳酸钙等。

治疗并发症:如佝偻病性手足搐搦症、胸廓畸形等。

加强锻炼:多进行户外活动,增加日照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