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观察社交互动方面的表现
(一)眼神交流异常
1.婴儿期体现:正常婴儿在3-6个月时会开始与照料者有较多的眼神接触,而自闭症儿童可能在这个阶段就表现出回避眼神,比如当大人和他们说话时,很少去看对方的眼睛。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在婴儿期的眼神交流频率显著低于正常儿童。
2.幼儿期体现:到了幼儿期,仍然不会主动用眼神去跟随他人所指的方向,比如问孩子“那只猫在哪里”,正常孩子会顺着大人手指的方向去看,而自闭症孩子可能无动于衷。
(二)对他人的情感回应不足
1.缺乏共同关注:正常儿童在9个月左右开始出现共同关注行为,即会和他人一起关注某个事物,比如看到有趣的东西会转头看向大人,想要分享这种喜悦。但自闭症儿童往往没有这种行为,他们不会主动去和他人分享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对周围人的情绪变化也缺乏相应的回应,比如当家人开心时,他们不能感知到并做出相应积极反应。
二、语言发展方面的特点
(一)语言发育迟缓
1.早期表现:正常儿童在12个月时能说出简单的词,18个月时能说出10-20个词,2岁时能说两三个字组成的句子。而自闭症儿童可能在这些阶段语言发育明显落后,比如2岁还不会说简单的短语,或者只会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刻板重复语言)。
2.语言使用异常:即使有些自闭症儿童有语言能力,也可能存在语言使用的问题,比如不会使用代词,经常混淆“你”和“我”,或者说话的语调、节奏异常,像单调、平板,没有正常的抑扬顿挫。
(二)语言交流障碍
1.主动语言少:自闭症儿童很少主动发起交流性的语言,比如不会主动告诉别人自己的需求,如“我想要喝水”,而是用其他不恰当的方式表达,或者完全不表达。
2.语言内容怪异:可能会出现重复、刻板的语言内容,比如反复说同一个毫无意义的句子,或者总是围绕一个非常狭窄的话题进行交谈,而对其他话题不感兴趣。
三、行为模式方面的特征
(一)刻板重复的行为
1.动作刻板:会出现重复性的动作,如不停拍手、摇晃身体、旋转物品等,而且这些动作往往会持续很长时间,很难被打断。例如有的孩子会每天固定时间不停地旋转自己的玩具车,一旦被阻止就会出现明显的情绪反应。
2.兴趣狭窄:对某些特定的物品或活动有着异乎寻常的强烈兴趣,而且这种兴趣非常局限,比如只喜欢玩某一种形状的积木,只关注某个特定的电视节目画面等,对大多数正常儿童感兴趣的事物缺乏兴趣。
(二)对环境变化的过度反应
1.对生活常规的严格要求:自闭症儿童通常对生活中的常规变化非常敏感,比如每天的吃饭时间、睡觉地点等稍有改变就会大发脾气。例如平时每天都在固定的椅子上吃饭,突然换了椅子,孩子就会哭闹不止,难以适应。
2.对特定感觉刺激的异常反应:可能对某些感觉刺激有异常的反应,比如对特定的声音、光线等过于敏感或过于迟钝,有的孩子会因为听到某种尖锐的声音而捂住耳朵,有的孩子却对很响亮的声音毫无反应。
四、专业评估与诊断
(一)专业量表评估
1.常用量表:临床上有一些常用的评估量表,如儿童自闭症评定量表(CARS),通过对儿童的社交行为、语言发展、运动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评分,一般总分在30分以上可能提示有自闭症倾向,得分越高,自闭症的可能性越大。还有婴幼儿自闭症筛查量表(CHAT),主要用于18-24个月幼儿的自闭症初步筛查,通过观察幼儿在互动、语言、社交等方面的表现来判断。
2.评估过程:专业医生会通过与孩子及其家长进行详细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发育情况,然后结合量表评估来综合判断。在评估过程中,需要考虑孩子的年龄、性别等因素,因为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孩子在正常发育和自闭症表现上可能会有一定差异,但量表评估会根据这些因素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参考。
(二)医学检查排除其他疾病
1.神经系统检查:需要进行神经系统的相关检查,如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等,以排除由于脑部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类似自闭症症状的疾病。例如某些脑部肿瘤、先天性脑发育异常等可能会导致类似自闭症的行为表现,通过MRI检查可以清晰地看到脑部的结构是否正常。
2.遗传代谢病筛查:有些自闭症可能与遗传代谢病有关,所以需要进行遗传代谢病的筛查,如血液生化检查等,排除由于遗传代谢异常导致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因为不同的遗传代谢病有其特定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异常,通过这些检查可以明确是否存在其他疾病因素干扰自闭症的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判定孩子是否有自闭症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全面评估,而且如果怀疑孩子有自闭症倾向,应尽早带孩子到专业的医疗机构,由专业的医生进行详细的评估和诊断,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同时,在整个评估和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孩子的个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等因素对评估结果的影响,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