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结痛怎么回事呢

一、感染性因素导致淋巴结痛

(一)细菌感染

1.局部软组织细菌感染蔓延

-当皮肤、皮下组织等部位发生细菌感染,如手部的甲沟炎、足部的足癣继发感染等,细菌可通过淋巴回流途径累及所属区域的淋巴结。例如,足部皮肤破损后感染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菌随着淋巴管引流到腹股沟淋巴结,引起淋巴结炎症,出现淋巴结肿大、疼痛。研究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致病菌感染导致的淋巴结炎中,淋巴结会有不同程度的肿大,触痛明显,局部皮肤可能伴有红肿等表现。

-上呼吸道感染时,如链球菌引起的咽炎、扁桃体炎,细菌可经淋巴管侵入颈部淋巴结,导致颈部淋巴结肿痛。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在链球菌感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时,颈部淋巴结痛较为常见,且可能反复发生,因为儿童的淋巴系统相对活跃,细菌更容易累及淋巴结。

2.特异性细菌感染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引起结核性淋巴结炎,多发生在颈部、腋窝等部位。患者会出现淋巴结逐渐肿大,初期可能无痛或仅有轻度疼痛,随着病情进展,淋巴结与周围组织粘连,疼痛加剧,同时可能伴有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如艾滋病患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时,淋巴结痛的症状可能更为隐匿且严重,因为患者自身免疫力差,结核分枝杆菌更容易播散,累及更多淋巴结。

(二)病毒感染

1.EB病毒感染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由EB病毒感染引起,患者会出现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结肿大,伴有疼痛,同时还伴有发热、咽痛、肝脾肿大、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等表现。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更容易感染EB病毒引发该疾病,在学校等人群密集场所容易传播。患者的淋巴结痛程度可因个体差异不同,部分患者淋巴结痛较为明显,影响日常活动。

2.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当口唇部位发生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时,可引起颌下淋巴结肿痛。病毒通过皮肤黏膜的破损处侵入机体,沿着淋巴管到达所属淋巴结,引起淋巴结的免疫反应,导致淋巴结肿大、疼痛。一般来说,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淋巴结痛程度相对较轻,但如果患者免疫力较低,感染反复发作时,淋巴结痛可能会持续存在或加重。

二、非感染性因素导致淋巴结痛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

1.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可累及淋巴结,导致淋巴结肿大、疼痛。患者除了有淋巴结痛外,还会有面部红斑、关节疼痛、口腔溃疡、蛋白尿等多系统受累的表现。育龄期女性多见,发病与遗传、环境、雌激素等多种因素有关。在疾病活动期,免疫系统紊乱,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组织,包括淋巴结,引起淋巴结的炎症反应,出现疼痛等症状。

2.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主要累及关节,但也可累及淋巴结,出现淋巴结肿大、疼痛。患者多有关节的晨僵、疼痛、肿胀、畸形等表现,同时可能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滑膜炎症有关,淋巴结受累是全身免疫反应的一部分,炎症因子刺激淋巴结导致疼痛。在老年患者中,类风湿关节炎合并淋巴结痛的情况也时有发生,需要综合评估病情进行诊断和治疗。

(二)恶性肿瘤相关

1.恶性淋巴瘤

-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都可表现为无痛性或伴有疼痛的淋巴结肿大。例如霍奇金淋巴瘤常首发于颈部或锁骨上淋巴结,早期可能无痛,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疼痛,同时伴有发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非霍奇金淋巴瘤累及淋巴结时,淋巴结痛的表现因病理类型和疾病分期不同而有所差异,有的患者以淋巴结痛为首发症状,有的则是在体检时发现淋巴结肿大进一步检查确诊。恶性肿瘤导致淋巴结痛是因为肿瘤细胞侵犯淋巴结组织,刺激周围神经或引起淋巴结内压力增高所致。

2.其他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

-乳腺癌可转移至腋窝淋巴结,肺癌可转移至纵隔淋巴结或锁骨上淋巴结等,转移的淋巴结可出现肿大、疼痛。例如乳腺癌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时,可触及腋窝淋巴结肿大,质地硬,活动度差,伴有疼痛,尤其是在肿瘤进展或转移灶增多时,疼痛可能加剧。对于有原发肿瘤病史的患者,出现淋巴结痛时需要高度警惕肿瘤转移的可能,进一步通过影像学检查、病理活检等明确诊断。

三、其他因素

(一)药物不良反应

-某些药物可能引起淋巴结肿大、疼痛作为不良反应,如抗癫痫药物、某些抗生素等。如果患者在使用特定药物后出现淋巴结痛,需要考虑药物不良反应的可能。此时需要医生评估药物的必要性和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决定是否调整用药方案。例如,有患者在服用某抗癫痫药物后出现颈部淋巴结肿痛,停药后症状可能逐渐缓解,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的替换等处理,避免自行停药导致病情反复。

(二)变态反应

-接触某些过敏原后,如接触某些化学物质、食用某些过敏食物等,可引起变态反应,导致淋巴结肿大、疼痛。患者可能同时伴有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其他过敏表现。在儿童中,由于接触过敏原的机会较多,如接触新的玩具材料等,发生变态反应导致淋巴结痛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此时需要避免接触过敏原,并根据病情给予抗过敏治疗等,缓解淋巴结痛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