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感冒与新冠肺炎的区别

一、症状表现

普通感冒:症状相对局限,主要以呼吸道卡他症状为主,如鼻塞、流涕、咽痛等较为常见,全身症状较轻,一般无明显高热(体温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体温通常在38℃以下),即便有发热,持续时间也较短,多数在1-3天内体温可恢复正常,且一般不会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普通感冒可能除上述症状外,还可能有轻度的咳嗽、食欲减退等,但整体病情进展相对较缓。

新冠肺炎:症状多样,除了有发热、干咳、乏力等常见表现外,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发热程度不一,可表现为低热至高热(体温可超过38℃,部分重症患者可能持续高热不退),病情进展相对较快,部分患者在发病后短期内可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不同年龄段患者表现也有差异,儿童患者症状相对较轻,部分儿童可能仅表现为低热、轻微咳嗽等,但也有少数儿童可能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

二、病原体

普通感冒:引发普通感冒的病原体种类繁多,主要是鼻病毒、冠状病毒(区别于引发新冠肺炎的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多种病毒,细菌感染相对较少见,即便有细菌感染,也是在病毒感染基础上的继发感染。

新冠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有其独特的病毒基因序列特征,与引发普通感冒的病毒完全不同。

三、流行病学特点

普通感冒: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相对多见,可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经空气传播,也可通过被污染的手接触口、鼻、眼等黏膜而传播,在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更容易发生传播,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人群均可发病,一般呈散发状态,家庭内等密切接触人群中可出现聚集性发病,但整体传播范围相对局限,病情相对较轻,对人群健康影响主要是短期内造成生活质量下降等。

新冠肺炎:有明显的流行特点,在全球大流行,人群普遍易感,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人群均可感染,但老年人、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的人群、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等感染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相对较高。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中还可通过气溶胶传播,传播能力较强,容易造成较大范围的聚集性发病和社区传播。

四、实验室检查

普通感冒:血常规检查一般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正常或稍高,C-反应蛋白(CRP)一般正常,病毒核酸检测为普通感冒相关病毒阳性。

新冠肺炎:血常规检查早期可出现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CRP、血沉可升高;降钙素原正常;病毒核酸检测为新型冠状病毒阳性;胸部影像学早期可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不同病情阶段实验室检查指标会有相应变化,需动态监测。

五、治疗与预后

普通感冒: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如使用缓解鼻塞、流涕的药物等,一般预后良好,病程多在1周左右,通过休息、多饮水等一般处理后可自行康复,极少出现严重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出现病情加重迹象及时就医。

新冠肺炎: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轻型患者实行集中隔离管理,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患者需要在定点医院接受治疗,治疗包括一般支持治疗、抗病毒治疗、免疫治疗、呼吸支持等。预后方面,大部分轻型和普通型患者预后良好,少数重型、危重型患者预后较差,尤其是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等,可能会遗留一些后遗症,如肺纤维化等,影响呼吸功能等。对于儿童新冠肺炎患者,多数预后较好,但也需要关注病情变化,确保得到及时恰当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