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体方面
新冠病毒:是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属于β属冠状病毒,基因组长度约为29.9kb,其遗传物质为单股正链RNA。有多种变异株,如德尔塔变异株、奥密克戎变异株等,不同变异株在传播力、致病性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
普通感冒:常见病原体有鼻病毒、冠状病毒(与引发新冠的冠状病毒不同)、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多种病毒均可引起普通感冒,且这些病毒相对稳定,变异较少见。
临床表现方面
新冠病毒感染:症状多样,部分患者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也有患者出现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不同变异株感染后的临床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后症状相对较轻的比例可能较高,但仍有部分患者会出现较明显的呼吸道及全身症状。
普通感冒: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症状,如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也可表现为咳嗽、咽干、咽痒或烧灼感甚至鼻后滴漏感。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头痛。症状相对局限于上呼吸道,全身症状较轻。
病程方面
新冠病毒感染:病程有一定个体差异,轻型患者多数在1-2周内康复,普通型、重型及危重型患者病程可能较长,康复时间受病情严重程度、基础健康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部分重型患者可能会遗留一些后遗症,如肺纤维化等,影响呼吸功能等。
普通感冒:病情一般较轻,病程较短,通常5-7天可痊愈。身体状况较好的人一般恢复较快,自身免疫力较弱者可能病程会稍有延长,但总体不会超过2周。
传染性方面
新冠病毒感染:传染性较强,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还可通过气溶胶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未接种疫苗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容易感染,且病毒传播速度较快,易引起聚集性疫情甚至大规模流行。
普通感冒:传染性相对较弱,主要通过患者打喷嚏和咳嗽等产生的飞沫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引起感染,但传播能力较新冠病毒弱,一般呈散发状态,不会像新冠病毒那样容易造成大规模传播。
诊断方法方面
新冠病毒感染:主要通过核酸检测来确诊,采用实时荧光RT-PCR等方法检测呼吸道标本(如鼻咽拭子、痰等)中的新冠病毒核酸。另外,血清学检测如特异性IgM抗体、IgG抗体检测也可作为辅助诊断依据,一般发病后1周左右出现IgM抗体,IgG抗体滴度恢复期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也有诊断意义。影像学检查如胸部CT等可辅助判断肺部病变情况,对于病情评估有重要作用。
普通感冒:主要根据临床表现来初步诊断,一般根据患者的上呼吸道症状,结合发病季节等情况初步判断,但要明确具体病原体需要进行病毒分离等检测,不过临床上一般不常规进行,主要是通过排除其他类似疾病来诊断普通感冒。
治疗与预防方面
新冠病毒感染:目前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对于轻型和普通型患者,需进行隔离管理,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如果出现病情进展,可根据情况采用抗病毒治疗等。预防方面主要是接种新冠疫苗,同时要注意个人防护,如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对于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等高危人群,更要加强防护。
普通感冒:一般也是对症治疗,如使用减充血剂缓解鼻塞症状,使用止咳祛痰药物缓解咳嗽咳痰等症状。患者注意休息,多饮水,一般可自行恢复。预防普通感冒主要是增强体质,避免受凉,在感冒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场所等。
不同人群在感染新冠病毒和普通感冒时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感染新冠病毒后可能症状相对成人不典型,有的可能仅表现为发热、呕吐、腹泻等;老年人感染新冠病毒后发生重症的风险相对较高,而普通感冒对老年人的影响一般相对较轻。孕妇感染新冠病毒需要特别关注母婴健康情况,而普通感冒相对对孕妇的影响较小,但也需要谨慎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