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学
普通感冒:常见病原体为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等多种病毒,一般不涉及细菌的主要致病。
新冠肺炎: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引起。
临床表现
普通感冒:起病较缓,主要症状为鼻部症状,如流涕、鼻塞、打喷嚏等,也可出现咳嗽、咽干、咽痒或烧灼感甚至鼻后滴漏感,一般全身症状较轻,无发热或仅有低热,体温多在38℃以下,病程1周左右可自愈。
新冠肺炎:症状多样,多数患者有发热,体温可≥37.3℃,部分患者伴有乏力、干咳,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影像学表现
普通感冒:一般无肺部影像学特征性改变。
新冠肺炎: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
实验室检查
普通感冒:血常规一般正常或白细胞总数稍低,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病毒核酸检测为阴性。
新冠肺炎: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肝酶、乳酸脱氢酶、肌酶及肌红蛋白增高;多数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升高,降钙素原正常;严重者D-二聚体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在鼻咽拭子、痰、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等标本中可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
传播途径与传染性
普通感冒:主要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传播,也可经接触传播,传染性相对较弱,在人群密集场所可引起局部小范围流行,但一般不会导致大规模的疫情传播。
新冠肺炎: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传染性较强,人群普遍易感,在疫情初期常呈现较高的传播速率。
特殊人群特点
儿童:普通感冒在儿童中也很常见,症状与成人有所类似,但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普通感冒一般恢复较快,但需注意观察是否出现并发症;新冠肺炎在儿童中的临床表现相对较轻,部分儿童感染后可无明显症状,少数儿童可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但进展为重症的比例相对较低,但也要关注儿童感染后的病情变化。
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普通感冒可能更容易引发并发症,如肺炎等;对于新冠肺炎,老年人感染后发生重症的风险较高,更易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表现,预后相对更差,需要更加密切的健康监测。
有基础疾病人群:普通感冒一般对有基础疾病人群的基础疾病影响相对较小,但如果有基础疾病人群本身免疫力较差,普通感冒也可能加重基础疾病的控制难度;而新冠肺炎对于有慢性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显著增加,需要格外重视基础疾病的管理和感染后的密切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