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常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其主要症状包括:
1.发热:体温可达39℃-40℃,可持续1-2周。
2.全身不适:出现乏力、头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
3.腹痛:多位于右上腹,呈持续性隐痛。
4.便秘或腹泻:部分患者可出现便秘,少数患者可出现腹泻。
5.皮肤玫瑰疹:在病程第7-14天,于胸腹部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压之褪色,一般为数个,可分批出现,持续3-5天。
6.肝脾肿大:脾脏肿大较为常见,质软有压痛;肝脏肿大相对较少见,质软有压痛。
7.其他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咳嗽、咳痰、心悸、气急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肠伤寒的症状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部分患者可能症状较轻,甚至不典型。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近期有不洁饮食史或与伤寒患者密切接触史,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培养、肥达氏反应等,以明确诊断。
治疗肠伤寒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1.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对症治疗:高热者可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腹痛者可给予解痉药,如山莨菪碱等;便秘者可给予开塞露等。
3.抗菌治疗:首选药物为氟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或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等。疗程一般为14天。
此外,预防肠伤寒的关键是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物,饭前便后洗手。同时,加强对伤寒患者的管理,及时发现和隔离患者,对患者的排泄物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疾病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