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7.3℃是否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表现
1.体温范围与正常体温
正常人体温一般在36℃-37℃左右波动,37.3℃属于低热范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可能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表现为低热、中度发热甚至高热,但仅有体温37.3℃不能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因为很多其他因素也可引起体温轻度升高,比如剧烈运动后、女性排卵期、环境温度过高等情况都可能导致体温短时间轻度上升至37.3℃左右。
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其他常见表现
除了发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还可能有干咳、乏力等表现,部分患者会出现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但这些症状都不具有特异性,不能仅凭症状来判断是否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二、鉴别诊断与相关检查
1.流行病学史评估
要考虑近期是否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接触史,是否处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流行地区等流行病学情况。如果有明确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密切接触史,那么体温37.3℃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可能性相对增加,但仍需进一步排查。
-儿童群体:儿童如果出现37.3℃体温,需询问近期是否有在人员密集且通风不良场所的暴露史等,因为儿童的活动范围和接触情况可能受家庭、学校等环境影响。
-老年人群体:老年人如果出现体温37.3℃,要了解其是否有接触社区中可能存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风险的人员等情况。
2.相关检测方法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重要依据。如果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表现且怀疑感染时,应进行核酸检测,通过采集鼻咽拭子或口咽拭子等标本进行检测,若检测结果为阳性则可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抗原检测:也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但抗原检测的准确性相对核酸检测稍低。如果抗原检测为阳性,也提示可能感染新型冠状病毒,需要进一步进行核酸检测确认。
-血常规等其他检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血常规检查可能会出现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等情况,但这些改变也可见于其他病毒感染等情况,不能单独依靠血常规来诊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三、应对措施
1.一般人群的处理
如果只是单纯体温37.3℃,没有其他明显不适症状,首先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多饮用温开水,观察体温变化以及是否出现其他伴随症状。如果体温持续上升或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如咳嗽加重、乏力明显等,应及时就医进一步排查。
-儿童情况:儿童出现37.3℃体温时,要注意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饮食情况等。让儿童多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可适当用温水擦拭儿童额头、颈部、腋窝等部位进行物理降温(注意避免儿童着凉)。如果儿童体温持续上升或出现哭闹不止、精神萎靡等异常情况,需及时带儿童到医院就诊。
-老年人群体:老年人出现体温37.3℃时,要密切关注其基础疾病情况,因为老年人可能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体温轻度升高可能对其基础疾病有一定影响。让老年人多休息,监测体温变化,若体温有上升趋势或出现其他不适,应尽快就医。
2.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仅体温37.3℃不能盲目恐慌,要理性对待,通过合理的排查和观察来明确体温升高的原因。同时,要遵循疫情防控的相关要求,如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口罩等)、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