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阶段(骨折后1-2周内)
骨折后早期,踝关节处于制动固定状态,此阶段主要目的是消肿止痛、防止骨折移位加重。患者需严格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避免下地走路,因为此时骨折端尚未开始修复,过早负重会影响骨折愈合甚至导致骨折移位,需遵医嘱通过石膏或支具固定患肢。
二、中期阶段(骨折后2-6周)
1.康复训练与部分活动:约骨折后2周左右,骨折处开始形成纤维连接,此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踝关节的被动屈伸等康复训练,促进关节活动度恢复,但仍不能完全负重走路。一般到骨折后6周左右,若X线显示骨折端有初步骨痂生长,可在辅助下(如借助拐杖)尝试部分负重,即患肢少量接触地面,但需严格遵循医生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制定的康复计划。
2.个体差异影响:儿童由于骨代谢活跃,骨折愈合相对较快,可能较成年人更早进入部分负重阶段;而老年人因骨愈合能力下降,此阶段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来保证骨折稳定。
三、后期阶段(骨折后6周以上)
1.完全负重走路的前提:当骨折处有明显骨痂生长、X线显示骨折线模糊且临床症状(如疼痛、肿胀基本消退)改善时,可逐步过渡到完全负重走路。一般成人骨折后3个月左右可能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可尝试完全负重,但具体时间需依据复查X线结果由医生判断。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糖尿病患者发生踝关节骨折时,由于高血糖影响骨折愈合,需格外谨慎,要严格控制血糖稳定,在骨折愈合良好且医生评估允许后再逐步尝试走路,以避免因愈合不良导致行走相关并发症;儿童则需在医生严密监测下,根据骨折愈合进度安全过渡到正常走路,避免因过早负重影响骨骼正常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