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人提拉牵引复位治疗伸直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方法

一、牵引复位前准备

1.患者评估

-年龄因素: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多见于5-10岁儿童,不同年龄儿童的骨骼发育特点不同,5岁儿童骨骼相对较软,10岁儿童骨骼硬度有所增加,评估时需考虑年龄对骨折复位及预后的影响。

-病史情况:需了解患儿既往有无骨骼疾病史,如先天性骨骼发育异常等,若有相关病史可能影响牵引复位的效果及复位后的恢复情况。

-生活方式:了解患儿受伤前的活动情况,若受伤前活动量较大,可能在复位及后续恢复中需要更谨慎的护理。

2.器械准备:准备合适的牵引装置,如重量适宜的牵引砝码、牵引绳等,确保牵引装置性能良好。

二、单人提拉牵引复位操作步骤

1.体位摆放:患儿取仰卧位,患肢外展,屈肘约90°,助手固定患儿肩部,保持肩部稳定。

2.牵引操作:术者一手握住患儿肘部,另一手通过牵引绳连接砝码进行牵引,牵引重量一般根据患儿年龄等因素确定,通常儿童可从1-2kg开始,逐渐调整重量,牵引过程中保持牵引方向正确,沿肱骨纵轴进行牵引,持续牵引一定时间,一般持续牵引10-15分钟,使骨折端逐渐拉开,缓解肌肉痉挛。

3.提拉复位:在牵引的基础上,术者用手对肘部进行提拉操作,利用手法将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远折端向上提拉,同时纠正侧方移位等,通过手感及X线透视(可在有条件时进行实时X线透视观察复位情况)来判断复位是否满意。

三、复位后处理

1.固定:复位满意后,采用合适的外固定方法,如石膏托固定,将患肢固定于屈肘90°左右的位置,固定时间一般为3-4周,固定期间需观察患肢的血运、感觉及活动情况,儿童血液循环相对较快,但仍需警惕因固定过紧等导致的血液循环障碍。

2.康复指导

-年龄相关康复:对于较小年龄儿童,康复指导需在家长协助下进行,指导家长帮助患儿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等简单康复动作,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加康复锻炼的强度和内容,如鼓励较大儿童进行肘关节的主动屈伸等锻炼,但要注意避免过度活动影响骨折愈合。

-生活方式调整:指导患儿及家长在固定期间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姿势,避免患肢过度活动,同时注意营养摄入,保证患儿骨骼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促进骨折愈合。

四、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血管神经损伤

-年龄特点与风险:儿童血管神经相对较细,在牵引复位过程中更易发生损伤,需密切观察患肢远端的血运情况,如手指的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等,以及有无神经损伤表现,如手指感觉异常、活动障碍等。

-处理措施:若发现有血管神经损伤迹象,需及时调整牵引重量及复位手法,必要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如进行血管超声等检查明确血管情况,或请神经外科会诊处理神经损伤相关问题。

2.再移位风险

-患儿因素:儿童好动,再移位风险较高,需向家长强调固定期间避免患儿患肢不当活动的重要性,如避免患儿剧烈哭闹、挣扎等导致骨折再移位。

-固定护理:加强固定部位的护理,定期检查石膏托等固定装置的松紧度,确保固定可靠,同时指导家长如何正确护理患儿患肢,防止再移位发生。

五、特殊人群(如肥胖儿童等)注意事项

1.肥胖儿童

-牵引重量调整:肥胖儿童由于皮下脂肪厚,肌肉等组织相对较难牵拉,牵引重量需要适当增加,但要注意逐渐调整,避免重量增加过快导致损伤。

-复位操作难度:肥胖儿童的解剖结构因脂肪层厚可能增加复位操作的难度,术者在操作时需更加熟练和精准,可适当延长牵引时间,确保骨折端充分拉开后再进行提拉复位操作。

-康复锻炼:肥胖儿童在康复锻炼时需注意运动强度,避免因体重较大对骨折部位造成过大压力,康复锻炼需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进行,以不引起患儿明显疼痛和不适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