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的肘部骨折,多发生于5~12岁的儿童。根据骨折的移位情况,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较为常见,多由于跌倒时手掌着地,暴力经前臂向上传递,导致肱骨髁上骨折。骨折线从前下方斜向后上方,常伴有肘前方的肿胀和压痛,以及肘后三角关系正常。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移位情况与暴力的方向和前臂肌肉的牵拉有关。如果暴力较大,可导致骨折远端向后上方移位,肱动脉、正中神经和桡神经等周围组织受到牵拉或压迫,引起前臂肌肉的缺血性挛缩和相应的神经损伤症状。
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较少见,多由于间接暴力所致,如高处坠落时,肘关节处于屈曲位,手掌着地,暴力经前臂向上传递,导致肱骨髁上骨折。骨折线从后下方斜向前上方,常伴有肘后方的肿胀和压痛,以及肘后三角关系异常。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移位情况与暴力的方向和前臂肌肉的牵拉有关。如果暴力较大,可导致骨折远端向前上方移位,肱动脉、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等周围组织受到牵拉或压迫,引起前臂肌肉的缺血性挛缩和相应的神经损伤症状。
对于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主要根据骨折的移位情况和患者的年龄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对于无明显移位的骨折,可采用手法复位、石膏或支具固定等保守治疗方法。对于有明显移位的骨折,或手法复位失败的骨折,可采用手术治疗,如切开复位内固定等。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手部感觉和运动功能,以及是否出现前臂肌肉的缺血性挛缩和神经损伤症状。如果出现异常,应及时进行处理。同时,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以促进恢复。
此外,肱骨髁上骨折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骨折的类型、移位程度、治疗方法、患者的年龄和健康状况等。如果能够及时正确地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恢复良好的手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