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理性因素
1.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婴儿大脑皮层发育尚不成熟,对肌肉的控制能力欠佳,遇外界轻微刺激易出现类似打冷颤的抖动,随月龄增长可逐渐改善,通常月龄达4-6个月后此类情况多明显减少。
2.温度变化影响:婴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环境温度较低时,皮肤受寒冷刺激,机体通过肌肉抖动产热以维持体温稳定,如冬季室内温度偏低时,婴儿易出现此类抖动表现。
3.睡眠周期影响:婴儿睡眠分浅睡眠和深睡眠阶段,浅睡眠时可能出现肢体抖动,形似打冷颤,此属正常睡眠状态下的生理现象,随睡眠周期转换多可自行缓解。
4.惊跳反射:新生儿期常见原始反射,受突然声音、震动等刺激时,会出现双臂伸直、手指张开、背部伸展等类似打冷颤的惊跳动作,一般3-5个月后逐渐消失。
二、病理性因素
1.缺乏维生素D: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神经肌肉兴奋性,致婴儿出现抖动症状,常伴多汗、易激惹等表现,因维生素D参与钙磷代谢,缺乏时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
2.脑部疾病:颅内出血、感染等脑部疾病可引发婴儿异常抖动,通常还伴其他异常表现,如精神萎靡、吃奶差、呕吐等,需及时就医排查,因脑部病变会干扰神经系统正常功能。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儿生理功能未成熟,家长需留意室内温度,维持在22-25℃为宜,给婴儿穿着合适衣物,避免过冷或过热;若婴儿抖动频繁且伴其他异常症状,如精神差、呕吐等,应即刻就医检查,排除病理性因素,以保障婴儿健康,充分体现对婴儿特殊生理状况的人文关怀及安全护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