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尿情况
(一)尿量
正常成人每天尿量约1000-2000毫升。如果24小时尿量少于400毫升称为少尿,少于100毫升称为无尿,可能提示肾脏滤过功能出现问题,多种肾脏疾病如急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等都可能导致尿量异常变化。对于儿童,不同年龄段尿量有差异,婴儿每天尿量约400-500毫升,幼儿约500-600毫升,学龄前期儿童约600-800毫升,学龄期儿童约800-1400毫升,若儿童尿量明显偏离此范围需警惕肾脏问题。
(二)排尿次数
正常成人白天排尿4-6次,夜间0-1次。如果排尿次数明显增多,可能是肾脏浓缩功能出现问题,例如糖尿病肾病早期可能出现夜尿增多,随着病情进展白天排尿次数也可能增多;而尿量少但排尿次数多则可能提示膀胱或尿道受刺激等情况,但也与肾脏对尿液的生成和调节有关。儿童排尿次数相对更多,婴儿每天排尿20-30次,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少至成人范围,若儿童排尿次数异常增多且伴有其他症状需考虑肾脏等相关问题。
(三)尿液颜色
正常尿液颜色为淡黄色至深黄色。如果尿液颜色异常,如呈洗肉水样可能提示血尿,可见于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等肾脏相关疾病;尿液呈浓茶色可能与胆红素代谢异常有关,某些肝脏疾病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也可能影响肾脏,进而使尿液颜色改变。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尿液颜色异常同样需要重视,比如新生儿尿液颜色异常可能提示先天性肾脏疾病等问题。
二、水肿情况
(一)眼睑及面部水肿
早晨起床后若发现眼睑、面部水肿,可能是肾脏疾病的早期表现之一。肾脏患病时,水钠排泄障碍,导致水分在体内潴留,而眼睑、面部组织疏松,容易出现水肿。例如肾小球肾炎患者,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水钠潴留,常常首先出现眼睑和面部水肿,儿童也不例外,儿童肾小球肾炎引起的水肿可能在晨起时更为明显,表现为眼睑肿胀、面部紧绷等。
(二)下肢水肿
当肾脏功能受损时,蛋白质从尿液中丢失,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会从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导致下肢水肿。长期站立或行走后下肢水肿加重。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由于肾脏功能逐渐减退,更容易出现下肢水肿,而儿童下肢水肿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见于先天性肾病综合征等疾病,先天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多在出生后3-6个月内出现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进而导致下肢甚至全身水肿。
三、身体疲劳等全身表现
(一)疲劳感
肾脏疾病患者常出现疲劳、乏力等全身症状。这是因为肾脏患病时,身体的代谢废物排泄受阻,体内毒素堆积,影响机体的正常代谢和功能,从而使人感到疲倦。例如慢性肾衰竭患者,随着病情进展,疲劳感会逐渐加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同年龄人群疲劳感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不愿意参与原本喜欢的运动等;老年人本身可能有基础健康问题,肾脏功能减退导致的疲劳感可能被其他基础疾病掩盖,需要仔细鉴别。
(二)血压异常
肾脏是调节血压的重要器官,肾脏疾病常伴有血压升高,称为肾性高血压。这是因为肾脏患病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被激活,导致血压升高。例如肾动脉狭窄可引起肾性高血压,患者会出现血压升高的表现,如头痛、头晕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肾性高血压相对少见,但也可见于先天性肾血管畸形等疾病;老年人本身高血压患病率高,肾脏功能减退可能导致高血压难以控制或血压波动较大,需要关注肾脏功能与血压的关系。
总之,通过观察排尿情况、水肿情况和全身表现等三点,可以初步判断肾脏是否存在问题,但这些表现只是初步提示,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尿常规、肾功能检查、肾脏超声等,以明确肾脏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