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好不好看哪三点就知道

一、排尿情况

(一)尿量

正常成人每天尿量大约在1000-2000毫升。如果24小时尿量少于400毫升称为少尿,少于100毫升称为无尿,可能提示肾脏滤过功能出现问题。比如一些肾脏疾病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时,尿量会减少。而24小时尿量超过2500毫升称为多尿,可能与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等肾脏问题有关,像糖尿病肾病早期可能出现多尿情况,另外一些内分泌疾病也可能影响尿量,但肾脏本身的病变也不容忽视。不同年龄阶段尿量有差异,儿童的肾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婴儿每天尿量约为400-1200毫升,幼儿约为500-1500毫升,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人水平。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高血压患者,长期高血压可能损害肾脏,影响尿量变化,需要密切关注。

(二)排尿次数

正常白天排尿3-5次,夜间0-1次。如果排尿次数明显增多,尤其是夜间排尿次数增多,可能是肾脏浓缩功能减退的表现。例如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肾脏功能逐渐衰退,可能出现夜尿增多的情况。一些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盂肾炎,也会导致夜尿增多。而排尿次数减少,除了尿量减少的情况外,还可能与尿路梗阻等肾脏相关问题有关,比如前列腺增生的男性,可能因为尿路梗阻影响尿液排出,导致排尿次数减少,同时也会影响肾脏功能。

二、尿液外观

(一)颜色

正常尿液颜色为淡黄色。如果尿液呈洗肉水样,可能是血尿,血尿分为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肉眼血尿可见于多种肾脏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等,也可能是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等疾病引起。如果尿液颜色深黄,像浓茶色,可能提示胆红素代谢异常,肝脏疾病导致胆红素升高,经过肾脏排泄时会使尿液颜色加深,同时肾脏本身的一些疾病也可能影响胆红素的代谢排出,需要进一步检查。对于不同性别,女性在月经期间可能会有尿液污染导致颜色异常的情况,需要注意区分。年龄方面,新生儿尿液颜色可能因喂养等情况略有不同,但如果出现异常颜色也需要关注肾脏等相关问题。

(二)透明度

正常尿液是清晰透明的。如果尿液混浊,可能是尿路感染导致尿液中有大量白细胞、细菌等成分;也可能是肾脏疾病引起,如肾病综合征时尿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多,使尿液混浊。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憋尿的人,容易引发尿路感染,导致尿液混浊,影响肾脏健康,需要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

三、身体水肿情况

(一)眼睑及面部水肿

早晨起床后如果发现眼睑水肿,这是比较常见的肾脏疾病早期表现之一。因为肾脏对水钠的排泄功能异常时,水分容易在组织疏松的部位积聚,眼睑部位组织疏松,所以容易出现水肿。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早期常常出现眼睑和面部水肿,同时可能伴有下肢水肿。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急性肾小球肾炎时眼睑水肿较为明显,而且可能伴有尿量减少等情况。女性在月经前期由于体内激素变化,也可能出现轻度眼睑水肿,但如果是持续不消退的眼睑水肿则要警惕肾脏疾病。

(二)下肢水肿

当肾脏功能受损时,肾脏对水钠的调节能力下降,导致水钠潴留,会出现下肢水肿。一般从脚踝部位开始,逐渐向上蔓延。比如慢性肾衰竭患者,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肢水肿,严重时可波及全身。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由于这些疾病容易并发肾脏病变,所以更要关注下肢水肿情况,因为这可能是肾脏功能受损的信号,需要定期检查肾功能等相关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