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尿情况
1.尿量:正常成人每天尿量大约在1000-2000毫升。如果24小时尿量少于400毫升称为少尿,少于100毫升称为无尿,可能提示肾功能出现问题,比如急性肾衰竭等情况;而24小时尿量多于2500毫升称为多尿,可能与一些肾脏疾病或者内分泌疾病有关,像尿崩症等可能导致多尿。对于儿童来说,不同年龄段尿量有差异,婴儿每天尿量约400-500毫升,幼儿约500-600毫升,学龄前期儿童约600-800毫升,学龄期儿童约800-1400毫升,若儿童尿量明显偏离这个范围,也需关注肾脏情况。
2.排尿次数:正常成人白天排尿4-6次,夜间0-2次。如果排尿次数明显增多,可能是肾脏浓缩功能出现问题,比如肾小管疾病等;而排尿次数过少也可能提示肾脏排泄功能受限。对于老年人,由于肾脏功能逐渐衰退,排尿次数可能会有一些变化,比如夜尿增多等情况较为常见,这可能是肾脏对尿液的浓缩功能下降导致的。
二、尿液外观
1.颜色:正常尿液颜色为淡黄色至深黄色。如果尿液呈洗肉水样红色,可能是血尿,血尿可能由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等多种肾脏相关疾病引起;如果尿液呈酱油色,可能是血红蛋白尿,常见于溶血性疾病等,也可能与肾脏的滤过功能异常有关;如果尿液颜色过深,像浓茶色,可能提示胆红素尿,常见于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等疾病累及肾脏时。对于新生儿,若尿液颜色异常也需及时排查肾脏等方面的问题,因为新生儿肾脏功能还在发育完善中,一些先天性肾脏疾病可能会导致尿液颜色改变。
2.透明度:正常尿液清澈透明。如果尿液混浊,可能是存在尿路感染,细菌等微生物在尿液中繁殖,导致尿液混浊;也可能是肾脏疾病导致尿液中出现大量蛋白质、红细胞等有形成分,使尿液混浊,比如肾病综合征等。
三、身体水肿情况
1.水肿部位:肾脏疾病引起的水肿往往从眼睑、颜面开始,然后逐渐蔓延至全身。这是因为肾脏对水钠的排泄功能障碍,导致水分在体内潴留,而眼睑、颜面部位组织疏松,更容易出现水肿。对于儿童来说,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也常表现为眼睑和颜面水肿,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下肢甚至全身水肿。老年人由于肾脏功能减退,水钠代谢调节能力下降,也容易出现水肿情况,而且老年人水肿可能更隐匿,需要仔细观察。比如晨起时发现眼睑水肿,就需要警惕肾脏问题。如果水肿先从下肢开始,也可能与心脏疾病等有关,但肾脏疾病也可能导致下肢水肿,需要结合其他症状进行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