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见原因
(一)泌尿系统疾病
1.肾小球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常因链球菌感染后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出现血尿,同时可伴有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表现;IgA肾病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青少年多见,常在上呼吸道感染后数小时至数日内出现发作性肉眼血尿,可伴有蛋白尿。
2.感染性疾病:肾盂肾炎、膀胱炎等泌尿系统感染,细菌感染导致泌尿系统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从而引起肉眼血尿,患者多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由于解剖结构特点更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
3.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结石移动时损伤泌尿系统黏膜引起出血导致肉眼血尿,疼痛是其另一主要症状,疼痛性质多为绞痛,可放射至下腹部、腹股沟等部位,多见于成年人,男性发病率相对较高,与饮食、代谢等多种因素有关。
4.肿瘤:肾癌、膀胱癌等泌尿系统肿瘤,肿瘤组织生长过程中血管破裂出血可引起肉眼血尿,多为无痛性肉眼血尿,肾癌多见于中老年人,膀胱癌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二)全身性疾病
1.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可出现皮肤黏膜出血,也可表现为肉眼血尿,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及成人均可出现;血友病是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导致的出血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深部组织和关节出血,也可出现泌尿系统出血导致肉眼血尿,多见于男性儿童。
2.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泌尿系统,出现血尿等表现,多见于育龄期女性,除血尿外,还可伴有面部红斑、关节痛、口腔溃疡等多系统受累表现。
3.心血管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的心衰可导致肾淤血,引起血尿,多见于老年人,常伴有呼吸困难、水肿等心力衰竭的典型表现。
二、伴随症状及意义
(一)伴有疼痛
1.肾绞痛:多见于泌尿系统结石,如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疼痛剧烈,可沿输尿管走行放射,是结石移动损伤黏膜及引起输尿管梗阻的表现。
2.膀胱刺激征(尿频、尿急、尿痛):提示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等,细菌感染刺激膀胱及尿道黏膜导致。
3.排尿困难:可见于膀胱结石、膀胱癌等,结石梗阻或肿瘤导致尿路梗阻,引起排尿困难伴肉眼血尿。
(二)伴有水肿
1.眼睑及面部水肿:常见于肾小球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水钠潴留引起水肿,先从眼睑、面部等疏松组织开始。
2.全身水肿:可见于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导致低蛋白血症,引起全身水肿,同时可伴有肉眼血尿,多见于成人,男性相对多见。
(三)伴有高血压
1.肾性高血压:多见于肾小球疾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由于肾脏病变导致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等引起高血压,与血尿可同时存在。
三、诊断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可明确是否存在血尿,以及血尿的性质,如红细胞形态等,有助于区分肾小球源性血尿(红细胞多为畸形)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红细胞多为正常形态)。
2.血常规:了解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情况,对于出血性疾病、感染等全身性疾病导致的肉眼血尿有辅助诊断价值,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出现血小板降低,感染时可出现白细胞升高等。
3.凝血功能检查:对于怀疑出血性疾病导致肉眼血尿的患者,需进行凝血功能检查,了解凝血因子、血小板功能等情况,如血友病患者凝血时间延长等。
(二)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简便无创,可用于检查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积水等情况,能发现肾脏、输尿管、膀胱等部位的病变,可用于各年龄段患者,儿童也可安全进行。
2.CT检查:对于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等病变的诊断价值较高,尤其是对于一些复杂部位的结石、小的肿瘤等,可清晰显示病变情况,成人及大龄儿童可进行。
3.膀胱镜检查:对于膀胱肿瘤、膀胱炎等膀胱病变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直接观察膀胱内情况并取活检,适用于成年患者,儿童一般较少采用,除非病情需要且充分评估风险。
四、应对建议
(一)一般人群
发现肉眼血尿后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根据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为泌尿系统感染引起,需使用抗生素治疗;结石患者根据结石大小等情况采取相应治疗,如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等;肿瘤患者则需根据肿瘤性质、分期等采取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手段。
(二)特殊人群
1.儿童:儿童出现肉眼血尿需高度重视,常见原因如急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等。家长应及时带儿童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在诊断过程中要配合医生进行各项检查,如留取尿液标本等,儿童在检查及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安抚情绪,保证检查治疗的顺利进行。
2.女性:女性出现肉眼血尿时要考虑泌尿系统感染、结石、肿瘤等情况,同时要注意与妇科疾病等鉴别,由于女性生理结构特点,泌尿系统感染相对更常见,在就医时要详细告知医生月经情况等相关信息,以便医生准确诊断。
3.老年人:老年人出现肉眼血尿要警惕泌尿系统肿瘤等病变,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检查及治疗的影响,选择相对安全、合适的检查及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