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便出血,肉眼血尿

一、定义与表现

肉眼血尿是指肉眼可见尿液呈红色或洗肉水样,提示每升尿液中含血量超过1ml。

二、常见原因

1.泌尿系统结石

-年龄与性别因素:不同年龄段和性别发生率有差异,如草酸钙结石多见于青壮年男性。结石在泌尿系统移动时,会损伤尿路黏膜导致出血。例如,肾结石患者,结石在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或输尿管中移动,摩擦尿路黏膜引起血尿,常伴有肾区绞痛。

-生活方式影响:饮水少、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可增加结石形成风险,进而引发血尿。

2.泌尿系统感染

-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泌尿系统感染也较为常见,女性由于生理结构特点(尿道短而直)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感染导致尿路黏膜充血、水肿,容易出血。比如急性膀胱炎患者,膀胱黏膜充血,排尿时出现血尿,常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症状。

-生活方式相关:不注意会阴卫生、憋尿等不良生活方式易诱发泌尿系统感染,从而出现肉眼血尿。

3.泌尿系统肿瘤

-年龄因素: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泌尿系统肿瘤发病率升高。例如膀胱癌,好发于50-70岁人群,肿瘤组织血供丰富且质地脆,容易出血,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多为间歇性发作。

-病史影响:有长期吸烟史等特殊病史的人群,患泌尿系统肿瘤风险增加,进而可能出现肉眼血尿。

4.肾小球肾炎

-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和青少年相对多见,不同类型肾小球肾炎表现有所不同,但都会有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导致血尿的情况。如IgA肾病,常在上呼吸道感染后1-3天出现发作性肉眼血尿,可伴有蛋白尿等。

-生活方式影响:感染等因素可能诱发肾小球肾炎,从而出现肉眼血尿,所以平时应注意增强体质,预防感染。

三、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年龄、性别、症状出现的诱因、血尿的特点(如颜色、是否伴有疼痛等)、既往病史(如泌尿系统疾病史、结石史、感染史等)以及生活方式相关情况(如饮水、运动、用药等)。例如,询问女性患者是否在月经期,以排除月经血污染尿液导致的假性血尿。

2.体格检查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泌尿系统,如肾区是否有叩击痛、输尿管行程是否有压痛等。比如肾结石患者肾区可有叩击痛。

3.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可发现尿液中红细胞增多,还能了解是否有蛋白尿、白细胞等情况。例如泌尿系统感染时尿常规可见白细胞增多。

-肾功能检查: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等,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肾功能损害,如肾小球肾炎患者可能有肾功能指标异常。

4.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无创且简便,可初步了解泌尿系统是否有结石、肿瘤、积水等情况。例如能发现肾脏、输尿管、膀胱内的结石或肿瘤。

-CT检查:对于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等病变的诊断价值较高,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的部位、大小等情况。比如可以精准判断膀胱癌肿瘤的浸润程度等。

-膀胱镜检查:对于膀胱、尿道病变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可直接观察病变情况并取组织活检。如怀疑膀胱癌时,膀胱镜检查结合活检可明确诊断。

四、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泌尿系统结石:根据结石的大小、部位等采取相应治疗措施。较小的结石可通过多饮水、适当运动促进自行排出;较大的结石可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取石或经皮肾镜取石等治疗方法,去除结石后血尿情况多可改善。

-泌尿系统感染:根据感染的病原体类型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如细菌感染引起的泌尿系统感染,常用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等抗生素,感染控制后血尿可逐渐消失。

-泌尿系统肿瘤:根据肿瘤的性质、分期等采取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措施。例如早期膀胱癌可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术后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辅助化疗等,肿瘤得到控制后血尿会缓解。

-肾小球肾炎:根据具体类型进行治疗,如一般采用休息、对症治疗(如降压、利尿等),对于一些免疫相关性肾小球肾炎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以控制肾小球炎症,减少血尿发生。

2.一般治疗

-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多饮水,增加尿量,以冲洗尿路,减少血尿对尿路的刺激。对于肉眼血尿明显的患者,更要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要保证充足的休息,家长要协助观察病情变化;老年人要注意休息的同时,关注其身体耐受情况,适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