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步观察与记录
1.记录血尿特征
-首先要观察血尿的颜色、程度等。如果是全程肉眼血尿,即尿液从开始到结束都是红色;还是初始血尿(仅开始排尿时尿液呈红色)或终末血尿(仅结束排尿时尿液呈红色)。不同的血尿起始情况可能提示不同的病变部位,比如初始血尿多提示尿道病变,终末血尿多提示膀胱颈部或三角区病变,全程血尿则提示膀胱、输尿管及肾脏等部位病变。
-记录血尿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是否伴有尿频、尿急、尿痛,若伴有这些症状,多提示泌尿系统感染;是否伴有腰部疼痛,若有腰部钝痛或绞痛,可能是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等;是否伴有发热,发热可能提示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等。
2.区分生理性与病理性
-生理性情况:某些情况下可能出现生理性肉眼血尿,比如剧烈运动后,部分人可能会出现一过性肉眼血尿,这是因为剧烈运动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暂时改变等原因引起,一般休息后可缓解。另外,食用某些食物或药物也可能导致尿液发红,如大量食用甜菜、蓝莓等,或服用利福平、酚肽等药物后,这种情况通常在停止相关食物或药物摄入后血尿会消失。
-病理性情况:如果排除了生理性因素,那么多考虑病理性原因。常见的病理性原因有泌尿系统结石,如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结石在移动过程中会损伤尿路黏膜引起出血;泌尿系统感染,如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等,炎症刺激导致黏膜充血、水肿,容易出血;泌尿系统肿瘤,如肾癌、膀胱癌等,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丰富,容易发生坏死、破溃出血;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肾小球滤过膜受损,红细胞漏出增多等。
二、及时就医检查
1.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检查:通过尿常规可以初步了解尿液中红细胞的数量等情况,还可以查看是否有白细胞、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异常。如果尿常规中红细胞计数明显升高,结合临床症状初步判断血尿原因。
-血常规检查:可以了解是否有感染、贫血等情况。如果伴有发热、白细胞升高,提示可能有感染性疾病;如果有血红蛋白降低,可能提示存在慢性失血等情况。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无创、简便,可用于初步筛查泌尿系统结石、肿瘤、囊肿等病变。例如,可发现肾脏、膀胱内的结石、肿瘤等占位性病变,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等情况。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超声检查是相对安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在不使用辐射的情况下了解泌尿系统情况。
-CT检查:对于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等病变的诊断价值较高,能够更清晰地显示泌尿系统的结构,发现较小的病变。尤其是对于一些复杂部位的结石、肿瘤等,CT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但需要注意CT检查有一定辐射,对于儿童等对辐射敏感的人群,要谨慎选择,且检查时需做好防护措施。
-静脉肾盂造影:可以了解泌尿系统的形态、肾盂肾盏的情况等,对于诊断泌尿系统结石、梗阻、先天性畸形等有重要意义。但该检查需要注射造影剂,有造影剂过敏风险等,在检查前需要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等情况,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谨慎使用。
三、根据病因进行相应处理
1.泌尿系统感染
-如果是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的肉眼血尿,需要根据感染的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一般来说,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泌尿系统感染,常用抗生素治疗。但要注意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用药差异,儿童使用抗生素需要严格按照体重等计算剂量,避免使用对儿童有严重不良反应的抗生素。同时,患者要注意休息,多饮水,通过增加尿量来冲洗尿道,促进炎症消退。
2.泌尿系统结石
-对于泌尿系统结石引起的肉眼血尿,需要根据结石的大小、部位等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果结石较小(一般直径小于0.6cm),可以通过多饮水、多运动,促进结石自行排出。运动方面,对于儿童可以鼓励其多蹦跳等;对于成年人可以进行跳绳、跑步等运动。如果结石较大,可能需要进行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取石、经皮肾镜取石等手术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疼痛等不适症状,必要时给予止痛等对症处理。
3.泌尿系统肿瘤
-如果是泌尿系统肿瘤引起的肉眼血尿,需要根据肿瘤的性质、分期等采取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措施。对于早期肿瘤,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对于晚期肿瘤,可能需要结合多种治疗手段来控制肿瘤进展,缓解症状。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其身体耐受性等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4.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
-对于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引起的肉眼血尿,需要根据具体的病理类型等采取相应的治疗。一般会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但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遵循医嘱,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药物剂量等。同时,患者要注意休息,限制蛋白质等的摄入,避免劳累、感染等加重病情的因素。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其生长发育情况,药物的使用要兼顾治疗效果和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