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是什么病
白喉是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病原体特点
白喉棒状杆菌革兰染色阳性,无荚膜、无芽孢、无鞭毛,本菌可产生外毒素,这是致病的主要因素,外毒素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乏力、恶心、呕吐等,还能导致心肌损害、外周神经麻痹等严重并发症。
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咽喉部是常见的感染部位,患者会出现咽部疼痛、扁桃体红肿,早期可见灰白色假膜,假膜不易剥离,强行剥离可引起出血。鼻腔感染时,鼻腔黏膜充血、肿胀,有浆液性或血性分泌物,假膜可覆盖鼻黏膜。皮肤感染时,伤口或溃疡处有假膜形成。
全身表现:轻至中度发热,一般在38℃左右,也可出现高热。患者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中毒症状,如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呼吸急促等,还可能并发心肌炎,表现为心率加快、心律失常、心音低钝等;外周神经麻痹,常见于软腭麻痹,表现为吞咽困难、声音嘶哑,也可出现眼肌、四肢肌麻痹等。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尤其是6个月-5岁的儿童更容易感染,未接种白喉疫苗的人群易感性更高。
诊断方法
细菌学检查:取假膜边缘的分泌物进行涂片染色,可发现白喉棒状杆菌;细菌培养能进一步明确是否为白喉棒状杆菌感染,若培养出白喉棒状杆菌且毒力试验阳性可确诊。
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毒素抗体水平等,辅助诊断白喉。
治疗与预防
治疗:一旦怀疑白喉,应立即隔离治疗。使用白喉抗毒素中和游离的外毒素,但应尽早使用,发病3-4天后使用效果会明显降低。同时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青霉素能抑制白喉棒状杆菌的生长,缩短病程和带菌时间。对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如心肌炎患者需要卧床休息,进行相应的心肌保护治疗;外周神经麻痹者需要进行对症支持治疗。
预防:接种白喉类毒素是预防白喉的主要措施,我国儿童计划免疫程序中,婴儿出生3个月时开始接种百白破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共接种3剂,1.5-2岁和6-7岁时各加强1剂,可有效预防白喉。在白喉流行期间,应避免带儿童去人群密集的场所,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室内通风等。对于密切接触白喉患者的易感人群,可注射白喉抗毒素进行被动免疫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