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是什么病
白喉是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一、病原体特点
白喉棒状杆菌为革兰阳性菌,产生外毒素是其主要致病因素,外毒素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乏力、恶心、呕吐等,还能导致心肌损害、外周神经麻痹等严重并发症。
二、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
-咽白喉:最为常见,根据假膜范围和中毒症状轻重分为不同类型。轻型者假膜局限于扁桃体,全身症状轻;重型者假膜迅速扩展,可累及悬雍垂、软腭、咽后壁等,假膜厚、呈灰白色或黄色,不易拭去,强行剥离易出血。
-喉白喉:多由咽白喉扩散至喉部所致,也可原发于喉部。表现为犬吠样咳嗽、吸气性呼吸困难、喉鸣等,严重时可出现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凹陷),若不及时抢救可因窒息死亡。
-鼻白喉:较少见,多见于婴幼儿,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浆液血性鼻涕,鼻孔周围皮肤发红、糜烂、结痂,局部假膜形成。
2.全身表现
-患者多有发热,体温一般在38-39℃左右,伴有乏力、食欲减退、精神萎靡等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心肌炎,表现为心率加快、心律失常、心音低钝等;还可出现外周神经麻痹,如软腭麻痹导致吞咽困难,眼肌麻痹引起复视等。
三、诊断方法
1.细菌学检查
-取咽、喉等处假膜边缘分泌物进行涂片,革兰染色后镜检可见革兰阳性棒状杆菌,排列呈栅栏状。同时进行细菌培养,可明确白喉棒状杆菌的感染。
2.血清学检查
-锡克试验可用于测定人体对白喉有无免疫力,阴性者表示无免疫力,阳性者表示有免疫力但已感染或已接种疫苗。
四、治疗原则
1.隔离治疗
-患者需隔离,避免疾病传播,一般隔离至症状消失后2次鼻咽分泌物培养阴性为止。
2.抗毒素治疗
-早期应用白喉抗毒素,能中和游离的外毒素,但不能中和已结合的外毒素,所以应尽早使用。用量根据病情轻重而定,咽白喉一般用量为2万-4万单位,喉白喉、鼻白喉用量适当减少。
3.抗生素治疗
-首选青霉素,可抑制白喉棒状杆菌生长,消除局部病灶中细菌的繁殖,缩短病程和带菌时间,一般用量为40万-80万单位,每日2次,肌内注射,疗程7-10天。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
五、预防措施
1.接种疫苗
-接种白喉类毒素是预防白喉的主要措施。我国儿童计划免疫程序中,3月龄、4月龄、5月龄时分别接种百白破疫苗(含白喉类毒素),1.5-2岁、6-7岁时各加强接种1次,可使机体产生持久免疫力。
2.隔离患者
-对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7天,并做咽拭子培养和白喉杆菌毒素试验。若密切接触者未接种过疫苗或接种史不详,应肌内注射白喉抗毒素1000-2000单位进行预防,同时尽快接种白喉类毒素。
3.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在白喉流行期间,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注意个人手卫生等。
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由于其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应注重白喉的预防接种和早期发现、治疗。在护理白喉患儿时,要严格遵循隔离措施,防止疾病传播,同时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